6月30日消息,由中國期刊協會、新傳媒產業聯盟、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共同主辦,傳媒夢工場承辦的2012中國新媒體峰會暨“中國新媒體30強”頒獎盛典在杭州拉開帷幕。網易科技頻道作為全程支持門戶專題直播報道此次峰會。
《新媒體拯救報業?》作者陳國權、21世紀經濟報道編委代波、蘇州廣播電視總臺總工程師郭昌雄、南都全媒體首席產品官劉波、財新傳媒副總編輯楊大明、新華社新華網絡電視CEO楊越、《金融時報》副主編、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新周刊》副主編周可參與了“傳統媒體困局與突圍路徑”的主題論壇,并就所在媒體的新媒體戰略實踐進行了分享。
主題論壇實錄:
主持人:
我想問兩個問題。一個是八位嘉賓當中的七位都是來自于業界,其中有兩位來自于廣電,兩位來自報紙,兩位來自雜志。請七位嘉賓分享一下各位在新媒體的實踐,各位你們所領銜的媒體新媒體的戰略實踐,跟我們分享的體驗和實踐是什么?從張老師開始。
《金融時報》副主編、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
謝謝志安,謝謝浙報集團、傳媒夢工場,我工作的報紙雖然說是一個傳統媒體,還是一個很老的媒體,是1884年在倫敦創辦的《金融時報》。我們是08年開始關注報紙的收費模式,09年的時候,整個的互聯網界基本上還是推崇免費業務,在過去的幾年當中,金融時報是做了這樣的幾件事情。
一個是希望整個的報紙的下滑和死亡的過程,仍舊讓它慢一些。金融時報在兩年前在全球的累計發行量是將近50萬份的紙媒。經過了三年的努力,目前我們來自數字內容的收入今年已經是達到了40%。也就是說,我們的每100英鎊的收入當中,已經是有40英鎊是來自于我們的數字內容的領域。
整個的紙媒的讀者變成我們的新媒體的讀者,顯然是比我們當時預計的情況要好一些。從2014-2015年的時候,整個收入的一半都將是數字媒體。這是對于我們的傳統媒體的同事來講這是一個好消息。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我們對于數據整合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了一個特點,我不知道用中文怎么說,我們搞了一個新的技術。就是叫做P其實是對于我們的讀者做了一個整合。我們在看對一個紙媒的讀者,成為了一個互聯網的付費讀者的過程當中,他們會呈現出怎樣的一個閱讀習慣上的指標,我們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了一個指標的整合。
通過這樣的整合之后,一年半的時間,每個星期可以爭取到100-200個新的全部付費的讀者。目前的速度也加快了,每周可以有1000-1200位新的讀者。另外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剛才王社長提到了內容為王的事情,內容非常的重要,是我們的產品。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如何能夠讓每一個網絡的付費讀者,能夠讓他為整個的報紙收入產生更大的貢獻份額。
我記得在三年前,FT的報紙網絡讀者,為整個的收入所貢獻的大概是1/10,目前這個比重已經提高到的1/3,明年我想可能會達到40%。所以可以看到紙媒銷量逐步下滑的過程中,其實從我們100多年的報紙來說,非但沒有減少我們的收入,還紙煤和數字媒體的讀者量加在一起,是超過了過去的兩倍。
其實從目前來講,我們還算是一個勝者。這個趨勢會持續多久,也非常的難說。我希望聽到國內的同行,在他們的領域所做的一些貢獻。謝謝!
財新傳媒副總編輯楊大明:
非常的榮幸在這里跟大家分享有關傳統媒體現在的生存狀態。我是來自于財新傳媒,我們是兩年多的時間,我本人是做了采編的編輯庫的內容。財新做內容這一塊,雖然我們是兩年的時間,但是很多的采編人員都是5-10年的資深采編人員,實際上最主要的財經實踐的財經網絡,這是有很大的需求,專業性和中國的歷程比較短,做新聞的是有很多的誘惑,既是它的優勢,也是很大的挑戰。
目前的狀態是一個心態和姿態的問題。一個是內在的,一個是外在的。一個心態,是如何通過你的姿態表現出來的?我想簡單的概括一下,互聯網是顛覆了傳統媒體的一些過程,最主要的是把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的傳播方式改變了。但是沒有改變一些新聞的基本規則和基本邏輯,我們要求是客觀準確解釋深度的要求并沒有改變。
第二個是凸顯了新聞專業人的珍稀性和可貴性。新聞人有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擔當。需要更加豐富的傳播方式和資源,這是需要更多的新聞的可信性和傳播,這是需要一種背書,是需要社會公眾力量的一種信賴,這是互聯網提供的一種機會。
第三是我們對于新聞的影響力,過去是靠雜志和報紙,在新媒體平臺,我覺得它的影響力是給我們的新聞從業者或者是采編人員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機會。我覺得新聞的影響力仍然是需要通過公信力來獲得承認的,新聞的價值也是通過公信力來體現的。
做財新網我們是希望通過不同的場合和方式,將這種理念進行傳播。包括了技術方面的挑戰等等,還是回到了那個問題,心態是要積極的擁抱和參與,做出的姿態一定是要有扎扎實實的,還要有一些創新,包括了一些失敗,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是以堅定的往前走的姿態。謝謝!
南都全媒體首席產品官劉波:
我覺得這是南都群在傳統媒體上,新媒體轉型的過程當中,我覺得今年提出的架構上的改革,從機構上的改變之外,南都全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過程當中,有我們一個更加注重觀念的轉型。因為一張報紙,從它的版面是有限的,而現代的互聯網的資料來源有文字、圖片、視頻、聲音是多種多樣,非常豐富的。
從過去的WAB1.0,到現在的wab2.0,是先發布,后過濾,這樣的海量信息用戶如何去尋找對他有用的?如何更加精確的尋找到這些所關注到的信息呢?我覺得從互聯網誕生的時候,我們的優勢就在于內容為王,我覺得發展到今天,自媒體大行其道,內容為王并不是傳統媒體的優勢了。
傳統媒體來說,它的優勢其實是在于對內容的整合、融合,如何對內容進行連續的報道,進行再生產和再加工。再整合出用戶關注的信息,我覺得這個是在新媒體轉型和進行探索的一個方面。包括我們的全媒體接入中心的系統提出和實施,我們更多的是希望將這個記者、編輯,網絡編輯的一個角色的轉型,從原來的對內容的發布,對內容的采寫,現在的編輯記者更多的轉型成為一個策劃人員,內容的策劃人員。
我們會要求,如何將這些內容跟網友分享、互動、營造這樣的話題,進行深度的報道。我覺得這個是對于南都全媒體來說,除了機構的架構的轉型之外,更多的是對于觀念的轉型,還有角色的職責上的轉型。這個也是一個探索的路上。謝謝!
推薦閱讀
昨日下午,“安利杯”2012大學生計算機作品大賽頒獎典禮在重慶大學舉行。來自重慶、廣東、四川等11個省份和港澳臺地區的大學生,在分別參加地區比賽后,由組委會決出了晉級決賽的26支代表隊。 你是不是在手機上設置了>>>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新媒體峰會分論壇:傳統媒體困局與突圍路徑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630/72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