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消費影像行業巨頭柯達公司在滬召開經銷商大會,各種各樣影像輸出設備讓人眼花繚亂,但它們無一例外都已脫去“銀鹽”時代的外衣,變得小巧、精致,反應敏捷而又易于操控——這就是數碼時代留給新柯達的最直觀烙印。從2005年以來,經歷了這場顛覆性的數碼風暴后,目前柯達數碼業務占比已經上升到75%。
傳統沖洗業務跌無可跌
在傳統影像業務領域,柯達在中國市場曾取得過輝煌,尤其是“98協議”的達成,使得柯達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根據該協議,除樂凱之外的國內6家感光企業的命運被改變:廈門福達、汕頭公元、無錫阿爾梅與柯達合資,同時與上海感光、天津感光和遼源膠片建立合作關系。柯達向中方支付資產轉讓和經濟補償費3.75億美元,作為回報,在98協議簽定后的3年之內,中國相關部門不允許其他外資進入中國的感光材料行業。通過該保護協議,柯達成功將老對手富士關在中國大門之外整整3年。
然而,數碼化浪潮襲來。2001年開始,柯達的傳統膠片業務迅速萎縮,中國這個無比龐大的傳統膠片市場也沒能扭轉柯達的頹勢。“柯達的運氣有些不好”,柯達大中華區總裁李強如此表示。李強正是在1998年加入柯達集團,十幾年時間歷任柯達在中國以及亞太區生產、運營以及財務等多個重要崗位,“‘98協議’后很快就遇到了亞洲經濟危機,幾年后市場好轉,而3年保護期也過去了”。
2005年后,柯達集團加速向數碼領域轉型。“目前以銀鹽為特征的傳統影像業務占比只有25%,集團數碼業務已經占據了絕度優勢,傳統業務就是再下降,也跌無可跌;而傳統洗相的銀鹽業務集中在專業化市場,也將長期存在下去”李強表示。
通過收購加快轉型數碼
柯達早在1976年就開發出了數字相機技術,并將數字影像技術用于航天領域,但到2002年柯達的產品數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競爭對手富士已達到60%。2003年,柯達公司當時的全球CEO鄧凱達首次公開承認公司在數碼決策上的失誤,并自上而下展開“全力進軍數碼領域”的轉型運動。此后,更換高管以及大規模并購接擁而至。
不過,一開始,柯達向數碼領域的轉型并不果斷。2004年4月28日,中國市場第9000家“柯達影像便利網絡店”在湖南韶山開業。鄧凱達當時親臨現場,并表示“目前傳統影像業在中國的二類城市和廣大的農村仍有很大市場,柯達傳統影像在中國的戰略就是瞄準那還沒有相機的80%家庭。”可是沒過兩年,市場上最便宜的主流數碼相機就跌破1000元,數碼浪潮來襲的速度超出預想。
2005年以來,柯達加快轉型,尤其是通過一系列收購,在數碼印刷以及商業影像領域加大布局。預計2012年這兩大商業業務將占到集團收入的70%,而在2003年,柯達商業業務占比只有20%。柯達公司亞太區消費影像業務部副總裁ANDYCOOPER表示,“除了新型的數碼打印實體店以外,未來柯達還將在移動平臺、社交網站等領域拓展影像業務,例如中國的開心網”。
[記者手記]
柯達轉型不忘“留住精彩每一刻”
紙還是“JPG”?
事實上,這是擺在柯達面前一個有哲學意味的話題。說得學究氣一點,就是“影像的存在方式”。
在今天,符合商業邏輯和消費習慣的方式是:JPG,即讓影像停留在數碼空間。通俗地說,存進你的電腦、硬盤,U盤,或者是一個智能手機。
問題是,這未必符合多年來“銀鹽巨人”柯達的口味,盡管它一直轉型。一個案例是,在滬召開經銷商大會上,你依然能看到各種各樣影像輸出設備。這些設備的本質是,希望將一張動人的影像復活在一張明信片、一本照相冊,甚至一個馬克杯上。
這讓人想起了柯達那個早年的廣告:那個擠了一臉牙膏的小孩,仿佛所有的美好除了存在于記憶里,就留存在一張照片上。它便于攜帶、可以觸摸,甚至還留有時間的氣味。或許,骨子里的柯達還是忘不了過往,正如那句經典的廣告語“留住精彩每一刻”。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柯達數碼業務占比上升到75%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705/7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