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盧美美”事件的思考
2011年,無疑是中國慈善事業的多事之秋,從各類所謂“詐捐門”的疑云重重到陳光標高調行善及慈善落榜的議論紛紛,從“郭美美”事件中的窮追猛打到所謂“盧美美”事件中的集體狂歡……這些具有廣泛影響面的事件,需要引發我們更為深入的思考,思考中國的慈善事業究竟該走向哪里?
中國慈善,到底路在哪里?日前,原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給了他的一個回答,“別把中國慈善做成祭壇,而要做成圣壇”。那么,我們就從王院長的這個論斷討論開去——
祭壇,讓人對慈善望而卻步
著名慈善家叢飛先生曾說過一句話,“不要讓慈善變成祭壇,誰上來都下不去。”所謂祭壇,就是犧牲祭品以祭祀神靈的場所。叢飛之痛,絕非孤例。在中國任何一個做慈善的人,都會被人們用放大鏡去檢視、去挑剔,不允許他有半點人性、半點瑕疵。曹德旺如是、陳光標如是、盧俊卿亦如是。我們就以盧氏父女及其世界杰出華商協會為例,看看做成祭壇的慈善,如何祭祀、如何犧牲——
祭壇之上,任何人做慈善都會被質疑動機。中國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但不知從何時期,“誅心之論”就成為了中國人常常會犯的毛病。一個人行善事、做公益,就往往會被猜測有什么可告人的目的。輕則認為其沽名釣譽、好出風頭;重則懷疑他利欲熏心、假慈偽善。盧星宇分享做慈善的經歷,就被認定為好大喜功、圖慕虛榮;盧俊卿通過多種平臺去做公益,就被質疑是慈善包裝,利益先行。尚不論做慈善可不可以圖名聲,也不論做公益能不能有利益,單就這種懷疑就很不合適,甚至讓人害怕。這樣對動機的懷疑一來不符合邏輯,再來夾雜著明確道德批判的質疑將大大挫傷人們行善的積極性。不做慈善就會被道德譴責,而做了慈善卻會被質疑動機,讓人無所適從。
祭壇之上,任何一點瑕疵都會被無限地放大。做慈善,一旦上了祭壇,就會被當成“公眾人物”,就會受到所有人放大鏡下的關注、顯微鏡下的檢視。而一旦遇上點瑕疵,無論是做慈善過程中的不盡如人意,還是與慈善本身毫無關系的事情,都會被當成萬惡來批判、抨擊。盧氏父女及其世界杰出華商協會做慈善,或許募資方式上還不太為人理解、管理運行上還不夠科學規范,甚至有些根本就稱不上是瑕疵的東西(如去非洲做希望工程),都會被人們抓住不放,窮追猛打,乃至挖出盧俊卿的出身、發家史等等與其做慈善毫無關系的事情,進行道德批判。要知道沒有人是絕對完美的,也沒有事可以做得毫無瑕疵,如果抓到一點點瑕疵,就“上綱上線、批倒批臭”,這是文革的遺風。若慈善成為祭壇,無疑會加劇人們“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的疑慮和恐懼。
祭壇之上,任何被架上去的慈善家都注定無法走下來。若是將慈善當做祭壇,上去了豈容再下來?這些年,我們常常可以發現,陷入經濟困境的慈善家仍不得不在慈善的祭壇上苦苦支撐,缺乏資金的的公益組織難以找到走下祭壇的臺階。即便他們看到了錢,也不敢輕易伸手,因為眾人都認為,慈善是慈善,賺錢是賺錢,兩者水火不容。堅持苦撐還是面對現實?很多都迫不得已選擇了后者。而盧俊卿及其世界杰出華商協會選擇以賺錢養活慈善,便陷入了輿論剿殺的漩渦。若慈善是祭壇,進去了就出不來,要么過程中就深敗名裂,要么苦撐著等待死亡,結果只有一個,即犧牲。
慈善做成祭壇,則做慈善的人必將成為祭祀的祭品,概無例外。這樣,所有人都會對慈善望而生畏、望而卻步,最后的祭品無疑將是慈善本身。
圣壇,是最終的歸宿么?
王振耀院長說要把中國的慈善做成圣壇,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我們能夠理解也表示認同,但“圣壇”一詞的使用是否恰當,值得商榷。我們需要追問,“圣壇”,是否為中國慈善的最終歸宿?
無論是圣壇、還是稱作神壇,其實就是祭祀天地神靈的地方。正如英文中“altar”可被譯作“圣壇”、“祭壇”所表明的那樣,圣壇和祭壇實際上是一回事。或許二者強調的側重點不同,圣壇強調的是其神圣、純潔的特點,而祭壇強調的是祭祀、犧牲的過程。
也許,把慈善做成祭壇還是圣壇的區別在于,祭壇中行善之人是被當做祭祀用的祭品,而圣壇中行善之人是被當作膜拜用的神像。
那么,將慈善作為圣壇終將面臨與作為祭壇一樣的局面:其一,豈是什么人都可以上圣壇?想上圣壇我們就得先質疑一下你的動機。其二,豈能容許圣壇上供我們膜拜的神像有半點瑕疵?想成為神像,你得完美無瑕;成了神像,你的品行、成長經歷、行善過程都會被無限放大,不容半點不凈。其三,豈會讓圣壇上的神像再下來?崇拜會將偶像永遠牢牢地釘在圣壇上。
中國現在的慈善事業恰恰是被做成了圣壇:我們不能允許曹德旺、陳光標的高調;我們無法包容盧星宇、盧俊卿的不完美;我們強烈要求包括叢飛在內的慈善偶像行善至終、不能下來。盛名之下,不堪重壓。做成圣壇的中國慈善形成了這種抑制慈善的模式:捐多了,說你作秀;捐少了,說你鐵公雞;承諾的捐款到位推遲,說你是“詐捐”。最后似乎不捐才永遠占據著道德制高點。
如魯迅所說,“道德吃人”。道德的潔癖下往往是虛偽和暴力,是不道德。如果把慈善做成圣壇,就必然要求嚴苛的道德標準,容不得半點人性;如果做慈善的人成為圣壇上的神像,就只能是不食人間煙火,最終必將面臨犧牲。祭壇,抑或圣壇,最終將會殊途同歸。
所以我們說,圣壇,也不是我們中國慈善的最終歸宿。
慈善,僅僅是一件值得提倡的普通事
其實,慈善只是一件值得提倡的普通事。沒有祭壇的祭品犧牲,也無需圣壇的完美無瑕。它歡迎所有人的參與,也容納所有參與者的個性。它要的不是對偶像的崇拜,而是對人性的尊重;不是對完美的苛求,而是對不足的包容。因此,我們需要以這樣的方式去做慈善,去做好慈善這件值得提倡的普通事——
以善促善。寬容應是現代慈善的主流心態。做慈善總比不做好,只要沒有違法犯罪,社會公眾對其應給予寬容和鼓勵。鼓勵有缺點的人做慈善,欣賞其優點、寬容其不足;包容慈善中正常的進入和退出;肯定為維系善而作的努力,包括商業的模式……讓慈善變得有血有肉有人性。用善去對待善,心靈將會凈化,善就會更為彰顯。
以制度保障善。以法律制度保障慈善是現代慈善的重要特征。道德壓迫下的慈善不是真正的慈善。用我們的智慧去規劃和部署,通過良好的制度設計保障參與慈善的積極性,引導慈善走向規范、合理才是真正的現代慈善。
明白這些,或許我們就不會如此苛求盧氏父女,就不會對世界杰出華商協會有如此多的誤解、質疑和無端的攻擊。
回歸正常的心態,將慈善作為值得提倡的普通事,讓2011年成為中國進入現代慈善的元年。
關鍵詞:盧美美,中非希望工程,世界杰出華商協會
新聞素材來源:中國新聞采編網
推薦閱讀
近期,似乎盧美美事件已經銷聲匿跡,與此相關的世界杰出華商協會似乎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由于此前媒體的誤導而給世界杰出華商協會帶來的硬傷還未愈合,偶爾同身邊的人聊起這件事,他們大都以模糊的口吻說:>>>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祭壇抑或圣壇:中國慈善,路在哪里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20111020/1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