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9月間,國內各家門戶紛紛推出自己的微博產品。比較突出的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兩家,一開始并沒有直接定位于新媒體。新浪仍然延續其博客時代的名人戰略,在內測期間就邀請諸多明星、學者、企業家入駐微博,并將二線影星姚晨打造為第一個突破百萬粉絲的“微博女王”。騰訊微博的口號看上去更加意味深長:“與其在別處仰望,不如在這里并肩”,揚長避短之余,更延續了騰訊產品線一貫的草根特色。但是這也表明,國內微博問世伊始,也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除了針鋒相對的宣傳,并未有清晰的發展路徑。
作為微型博客的始祖,Twitter在2009年的一次改版中,輸入框旁邊的提示“Whatareyoudoing”被“What'shappening”(正在發生什么?)取代。通過這一重大改變,Twitter表明了從記錄生活向實時記錄新聞事件轉型的態度。
而Twitter的第一桶金正來自于其媒體功能。由于大量即時新聞通過其平臺發布,為了體現搜索的準確性與實時性,Google與微軟Bing分別斥巨資購買了Twitter的內容搜索權,后者由此獲得約2500萬美元的盈利。
此后不久,新浪微博借“兩會微博”之機,亦發現了自身的媒體捷徑。大量兩會代表、委員通過微博平臺,實現了與平民草根的互動與交流;任志強、潘石屹等此前因為激烈言辭屢屢激發民間反彈的人物,通過微博的實時發言與對話,也改變了相當一部分人對他們的看法。
新浪官方前不久發表了其《微博白皮書》,其衡量指標即表明其新媒體特性:“截至2010年7月,總微博條數9000萬,月覆蓋人數約4400萬”。
盡管增速驚人,新浪微博事業部總經理彭少彬并未如其他某些媒體一般表現出對傳統媒體的“取代”心理:“微博與其他媒體不是取代的關系,而是互補的關系。微博的許多資訊來自于傳統媒體,傳統媒體可以借助微博更好地傳播資訊,提升影響力。”
盈利模式押寶“平臺化”
在新媒體之路上,盡管與Twitter每天9000萬條的巨大信息流量相比,國內的微博尚顯幼小,但前者發展五年而后者測試一年,數據的對比并不能說明一切。中文用戶的巨大基數,和“后發優勢”帶來的少走彎路,使國內微博一年之內,即看到了Twitter用了五年才探索出來的實時內容盈利可能。
但是,由于對新聞信息的發布有嚴格的規定,新浪在對原創微博的審查上投入巨大成本。據彭少彬介紹,新浪微博的審查隊伍和配置“很強大”。以技術投入為主,其自動監控系統,分區域、等級和不同的群體用戶進行不間斷檢測;同時,人工監控中心的人員配備已達幾百人。
盡管并不認為這是面臨的最大挑戰,但彭少彬仍然認為,新浪微博的最終目的不是新媒體。“那只是發展的第一步,在不久前新浪微博運營一周年時,已經完成了媒體功能的建設。下一步,在完善社區性能之后,我們將重點打造其開放平臺功能”。
平臺要做基礎服務
新浪微博目前已經提供了開放API,供第三方開發者基于微博開發各種應用。中國電信的189“愛說”微博,就是完全基于新浪微博開發;而前不久諾基亞N8首發時,也將直播與媒體平臺搬到了新浪微博上。
互聯網的“平臺”似乎成了趨勢,盛大在做,百度要做,現在新浪微博也要做。這些平臺有什么不同?彭少彬說:“新浪微博做平臺有個基本原則,賺錢的,留給第三方開發者去做。不賺錢的,基礎性的服務,新浪微博來做。”
例如,相冊服務需要大量空間和帶寬,又沒什么利潤,第三方開發者通常承擔不起,但這又是微博必備功能,所以新浪會來做;但基于圖片的分享、修改、傳播,就會有很多第三方應用。
地理應用也是一個熱點,新浪正在開發微博中的定位功能,作為標準服務提供給第三方開發者,基于這個平臺,開發者可以提供飯店折扣、旅游探險、自助出行等各類服務,這種增值的收益,由新浪和開發者共享。
將微博包裝為開放平臺,新浪應該是第一家。
■質疑
國際化面臨草根短板
新浪微博并未滿足于追隨Twitter之路,彭少彬盡管明確了與Twitter正面競爭的遠景,卻計劃將新浪微博帶領到另一個方向去。當本報記者發問“有沒有想過直接跟Twitter競爭”時,彭少彬直言:“隨著我們國際化的推進,肯定會。目前在中國香港,能立足的這類產品只有新浪微博和Facebook。Twitter在中國臺灣的進入并不順利。新浪微博目前的海外策略是主打華人市場,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由此產生了很多用戶。我們在日本和韓國的運營正在談判。”目前,日文內容是Twitter上的第二大內容,如果新浪微博進入日本,“Twitter會比較緊張。”彭少彬預測。
但新浪微博也在發展中遭到了質疑。一位業內專家曾說:“新浪微博某天的熱詞,排名第一的居然是互聯網大會。這說明它的活躍用戶,仍然集中在媒體圈和IT圈。”這證明新浪微博在草根人群中仍然存在“短板”。彭少彬應該也意識到了目前新浪微博存在的問題,他給新浪微博確定的下一步目標是“向二線城市和低齡化的網民、打工一族的擴展”。
■實踐
新媒體的平民式實驗
南京大學最近做了一項有關新媒體的實驗。該校金陵學院新媒體系的新生,今年開學后被布置了一項別致的作業:每個人開通一個微博,學期末以粉絲數論成績。粉絲數達到500的,及格;2000名,良好;3000名,優秀。
這項實驗的發明者,新媒體系系主任楊溟向本報記者介紹說,一個微博就是一個媒體,主持者能夠爭取到多少受眾,決定了這個媒體的成功程度。作為該學院“媒體融合”課程的一個作業,學生們對這個作業,從開始的好奇、爭議,到后來的踴躍嘗試,學生們體驗到了新媒體的樂趣,甚至寫起了微博分析報告。
會不會真有學生粉絲沒到500人而不及格呢?楊溟早有規劃:“這個系一共500人,就算不能寫微博吸引粉絲,現實生活去說服別人跟你互相關注總行吧。如果這點社交能力都沒有,不及格也怨不到別人了”
推薦閱讀
11月16日上午消息,由新浪微博主辦的中國首屆微博開發者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國內微博行業的首場技術盛宴。作為國內微博市場的絕對領軍者,新浪微博將在此次大會上公布一系列針對開發者的扶持政策,以期與第三方開發>>>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新浪微博事業部總經理彭少彬 盈利模式押寶“平臺化”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20120209/29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