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期的政局更替,在敘利亞境內造就了一批現代的意識形態政治的政黨。其中三個最重要的黨派分別是:復興黨、敘利亞民族黨和敘利亞共產黨。1953年,復興黨與阿拉伯社會黨(Arab Socialist Party)合并,組成了后來執掌敘利亞政局的敘利亞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合并后的復興社會黨繼承了阿拉伯社會黨原有在哈馬的遜尼派青年信眾。同時,其另一個組成成分——復興黨(成立于1940年)受到法國左翼哲學思想非常強烈的影響,排斥馬克思主義,但卻非常希望能夠在阿拉伯世界推廣左翼社會主義思想。這使得世俗化的復興黨,得以在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基礎上,與遜尼派穆斯林相結合。兩者都共同希望建立獨立自主的阿拉伯國家,排除西方殖民主義影響,并信奉穆斯林傳統對于形成阿拉伯民族身份的重要政治意義。
但這一結合也為后來的敘利亞政局埋下了不安的隱患。基于反殖民目的而形成的同盟,在殖民主義影響消退之后,便漸漸開始出現矛盾沖突。泛阿拉伯主義世俗化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基礎從根本上不能夠為泛伊斯蘭主義堅持伊斯蘭教法的意識形態所接受。
復興黨的意識形態并非僅僅依靠知識精英階層的支持。它主要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該黨要求進行社會與經濟改革,以求達到社會公正,特別是針對社會下層人民的公正待遇。第二,復興黨希望能夠通過阿拉伯國家政治聯合的方式,達到更廣泛的所謂泛阿拉伯主義聯盟的目的。這一意識形態目標在1958年由敘利亞和埃及聯合成立的阿拉伯共和國上有著直接體現。第三,復興黨強調伊斯蘭與阿拉伯主義的獨特聯系。該黨創始人麥克·阿法拉克(Michel Aflaq)認為,阿拉伯人一個共同的歷史便是對伊斯蘭教黃金時期輝煌的記憶。但對于伊斯蘭教的推崇并不能夠阻礙其他宗教的共同繁榮。因此,在社會復興黨領導下的敘利亞強調各宗教宗派之間的寬容與宗教自由。
敘利亞社會復興黨還格外強調對于軍隊,尤其是年輕軍官的控制。因而在軍隊中,復興黨支持率一直較高。相比同時期的其它意識形態黨派來說,敘利亞社會復興黨既不像敘利亞社會民族黨那樣,過分強調敘利亞民族主義,和過分親西方;也不像敘利亞共產黨那樣,與蘇聯維持過為親密的聯系。但作為一個左派政黨,其斯大林主義的民族革命色彩仍舊比較濃重,其追求民族獨立自主與反對殖民主義的態度,與同時期激進的薩拉非主義,甚至是瓦哈比主義(Wahhabism)同樣,都具有強烈的反殖民、反帝國主義意識形態、以及民族建國的意愿。因此,在反對猶太人巴勒斯坦建國,反對英美法蘇干預阿拉伯地區政治等問題上,無論是阿拉伯民族主義治下的世俗政府,還是瓦哈比主義影響下的沙特阿拉伯,甚至包括海灣各個酋長國家都持非常一致的態度。這一意識形態基礎體現在戰略目標上,便是意圖武力解決以色列建國,并將阿拉伯半島從西方殖民帝國主義影響下解放出來。在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共同支持下建立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便是這種戰略目標下的產物。成立于1940年代中期的阿拉伯聯盟雖然結構松散,但能夠歷經動蕩持續至今,并仍舊具有一定政治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這種戰略目標粘合在一起的。阿拉伯世界的這一戰略目標也與蘇聯在冷戰時期的全球戰略不謀而合。
帶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復興黨到了1970年哈菲茲·阿薩德政變上臺之后,便開始了其向實用主義的轉型。哈菲茲的政變,為敘利亞取得了相對的政治穩定。與早期復興黨相比,哈菲茲更為傾向于中間偏左的道路。在軍隊與政府的雙重支持下,哈菲茲在人民議會(People’s Council)中建立了一個民族聯合陣線(National Front),其中包括了阿拉伯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工會代表等。這就消除了來自這些可能反對哈菲茲執政的左派力量的威脅。在意識形態基礎上反對哈菲茲政府以及復興黨執政的力量主要來自于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來自城市中下階層的
遜尼派穆斯林,在日漸強大的瓦哈比主義影響下,在1976年與1982年間不斷在敘利亞境內制造恐怖襲擊。1982年哈菲茲對發生在哈馬的伊斯蘭起義的殘酷鎮壓,更是在伊斯蘭教極端主義者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當巴沙爾·阿薩德2000年繼承其父哈菲茲·阿薩德,成為復興黨黨首、敘利亞總統、武裝部隊總司令之后,開始著力于在國內實施政治與經濟改革,巴沙爾甚至開放黨禁并釋放了一批政治犯,以求能夠緩和同歐盟及美國的緊張關系。然而,被解禁的政黨并不包括在1980年之前被查禁的穆斯林兄弟會、敘利亞共產黨等。此外,政治方面,巴沙爾開放境內政黨選舉。但同時規定,政黨的助選活動經費不得超過300萬敘利亞鎊(約合35萬元人民幣)。同時規定,參選政黨候選人不得接受經濟資助。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復興社會黨的競爭對手,并同時也限制了大量接受海外資金的穆斯林政黨。正如執政后期的卡扎菲一樣,敘利亞政府也選擇以一種更為緩和的態度解決與西方的對立態勢,試圖淡化民族主義建國政治話語中間的反殖民、反帝國主義傾向;在國內政治方面,也逐漸開始采取開明姿態。
在今年2月26日舉行的憲法公投便是這一系列開明政改的舉措之一。這場在去年夏天便開始籌劃準備的修憲活動,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一條,便是修改原有憲法第八條款。新提出的憲法草案取消了保證復興黨一黨執政的特殊地位,而將多黨民主選舉正式寫入憲法草案。同時,修訂的憲法還希望能夠改變復興黨少數派執政的形象,而規定了“總統必須是穆斯林”的條款。這一舉措明顯是希望獲得境內大量遜尼派穆斯林的支持。
在經濟方面,2006年起,敘利亞便開始接受主要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主導的一攬子經濟改革計劃,其中包括縮減預算、降低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控制、控制工資增長幅度、私有化改革、降低私有企業稅率、引入消費稅、開放外資等。這一計劃聲稱,2006年發生的石油價格增長是短期的浮動,國際油價長期走向則總體傾向于滑坡。出于經濟發展與國內穩定考慮,敘利亞在上世紀80年代起便開始擱置與以色列針對戈蘭高地的領土爭端,擱置與土耳其的邊境問題,并開始關注國內的現代化發展。作為一個世俗化程度非常高的政府,敘利亞在阿薩德家族治下,也傾向于淡化宗教意識形態。但正像所有石油輸出國家一樣,敘利亞經濟整體面臨單一化的問題。石油紅利一直是敘利亞國內穩定的關鍵支柱之一。出于對于未來發展的恐慌,敘利亞2006年公布的新的經濟發展五年計劃中,基本全部接受了IMF所提出的改革計劃。但自2005年開始的國際油價飆升并未像IMF報告中預測的那樣,在2006年短暫放緩后迅速下跌。相反,油價持續上升,在經歷了2008年末的短暫暴跌之后,國際油價又迅速突破100美元大關并基本維持在這一水平上下。相比2006年,如今的原油價格已經翻了將近一番。
推薦閱讀
在當今世界舞臺上,土耳其是一個重要的、正在崛起的角色。隨著國際和區域處境的改變以及自身力量的逐漸上升,土耳其調整了其對外戰略,即從長期以來奉行的親西方、入歐盟的戰略,轉為更加強調獨立自主的外交,出現了>>>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敘利亞民族宗教對立的歷史背景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20120321/4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