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舞臺上,土耳其是一個重要的、正在崛起的角色。隨著國際和區域處境的改變以及自身力量的逐漸上升,土耳其調整了其對外戰略,即從長期以來奉行的親西方、入歐盟的戰略,轉為更加強調獨立自主的外交,出現了所謂“向東看”的趨勢,加強了與中東地區的關系,更加關注其地區利益。有人說土耳其要成為“歐亞的中國”(Eurasian China)。2002年,伊斯蘭主義的正義與發展黨(AKP,下稱“正發黨”)上臺后,連續執政至今,正發黨政府一方面積極介入中東地區事務,另一方面對于加入歐盟這一長期戰略逐漸失去了熱情。現在,一個不再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趨的土耳其正在告訴世界,它有一個“大國夢”。
在當前中東劇變的背景下看,土耳其政治穩定、經濟形勢良好,日益凸顯出某種模式意義。當代“土耳其模式”的本質特征,就是由務實、溫和的伊斯蘭政治力量長期執政。2010年底至今,“阿拉伯之春”席卷中東,從突尼斯到埃及再到敘利亞,“土耳其模式”成為當地熱議的內容。土耳其模式的成功將意味著,溫和伊斯蘭民主模式(在當前埃爾多安的正義與發展黨主政下,可以稱之為埃爾多安主義)將更加富有吸引力。
當代土耳其概況及其地緣地位
土耳其共和國的前身是奧斯曼帝國,其建立者是一個從中亞西遷到小亞細亞的突厥部落。奧斯曼帝國綿延六百余年(1299-1922),輝煌一時,極盛在16 世紀,疆域地跨歐亞非三大陸,地中海當時可說是其內陸湖。一戰后,奧斯曼帝國分崩離析。1923 年,帝國殘余領土上那些講突厥語的人在凱末爾將軍的領導下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即土耳其共和國。
土耳其是一個地跨歐亞的國家,面積78萬多平方公里,其中3% 在歐洲,97%在亞洲。土耳其的鄰國有:希臘、保加利亞、格魯吉亞、亞美尼亞、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99%的土耳其人都是穆斯林,其人口結構亦很年輕。截至2009年底,土人口已達7256萬,且仍在以很高的速度增長。土耳其60%以上的人口年齡都在35歲以下,廉價而年輕的勞工是土耳其的一大優勢。
近年來,土耳其經濟發展動力強勁,潛力巨大,正在亞歐大陸“悄然崛起”。土耳其自上個世紀80年代經濟改革以來實現了較快發展,尤其是近幾年來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已經成為繼“金磚四國”之后的新秀,和越南、印尼、南非、阿根廷一起被稱為“展望五國(VISTA)”。就其他新興經濟體,國際學界還提出過“靈貓六國”和“金鉆11國”,這其中都有土耳其。2009年土耳其經濟總量(GNP=7855多億美元)居世界第17 位,其目標是爭取進入世界十強;人均GDP 為10471美元,居世界第56位。
土耳其擁有獨特的地緣優勢。土耳其地處歐亞結合部,扼守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海峽,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土耳其北臨俄羅斯,向東是高加索、中亞地區,向西為歐洲,其南與東南是北非、中東。
當代土耳其外交家、學者、現任外交部長達武特奧魯(Ahmet Davutoglu)強調說,21世紀的土耳其已經成為一個地區性的中樞國家(central country)。達武特奧魯指出,冷戰之前與之后土耳其的地緣政治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冷戰期間的全球關系網地圖上,土耳其被看成是一個邊疆國家(frontier country),當然它是最為重要的北約成員之一,是西方陣營遏制蘇聯陣營的南大門;冷戰后,土耳其主要被看成是一個溝通東西方的“橋梁國家”(bridge country);在后“9·11”時代,土耳其已經成為一個“中樞國家”。
達武特奧魯說,從地區影響力來看,土耳其是一個中東、巴爾干、高加索、中亞、里海、地中海、海灣以及黑海國家。土耳其應該拋棄其作為邊緣國家的地位,并獲取一個新的地位:不僅為自己,還要為臨近地區提供安全與穩定。
“向西or向東?”:從凱末爾黨人到厄扎爾
向西與向東是土耳其對外戰略的兩條主線。土耳其處于東西方之間的特定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先天具有向東或向西進行選擇的命運與可能。這種選擇受到內外兩種因素的影響:在內是國家統治精英的戰略選擇;在外是東西兩個方向上的實際形勢。在近代奧斯曼帝國的歷史上,土耳其人即有過與哈布斯堡王朝聯合的先例。隨著現代化的啟動,奧斯曼帝國更是主動加強了其與歐洲列強的關系。但歐洲人已經確定了肢解奧斯曼帝國、解決“東方問題”的戰略目標,在此情況下,奧斯曼帝國晚期自保和自衛的戰略選擇——無論是泛伊斯蘭主義還是泛突厥主義,都只能是向東的選擇,這種選擇主要是反抗西方的殖民主義擴張。直到共和國建立,土才真正具有了在東、西方之間進行選擇的相對自主性。
凱末爾黨人是一批具有堅定西化傾向的現代主義精英。他們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現代文明,那就是歐洲文明,土耳其人要想生存和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全面地學習與改革,采納歐洲文明,把土耳其建設成為一個世俗國家;同時要否定并切斷土耳其人與中東-伊斯蘭世界在制度和精神方面的聯系,尤其是要在土耳其社會中清除伊斯蘭教的影響。簡言之,凱末爾黨人的夢想就是要將土耳其變成一個歐洲式的文明國家。此即現代土耳其的國家定位。這樣一種國家發展戰略選擇,體現在對外戰略上,就是向西方文明靠攏、與歐洲聯合,這也是土耳其后來全力謀求加入歐盟的原初動力。
在凱末爾統治的時代(1923-1938),土耳其的重點是改革舊體制、建立健全新的內部結構。在對外關系方面,凱末爾意識到,一個和平與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對于百廢待興的新土耳其是多么重要,他提出了著名的“國內穩定、國際和平”的外交政策原則,至今土耳其也未偏離這一原則。除此之外,在凱末爾執政的時代,土耳其實際上并沒有特定的對外戰略。在外交上,這一時期的土耳其主要致力于解決在洛桑判決中懸而未決的問題,包括奧斯曼帝國的外債和邊界問題。
二戰期間,在伊諾努總統的領導下,土耳其奉行中立政策,直到大戰快結束,才審時度勢加入到同盟國陣營。二戰后,世界進入到美蘇爭霸、兩極對立的“冷戰”格局。土耳其成為美國遏制蘇聯軍事力量南下的前哨。土全面接受了“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獲得了美國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執行了一條徹頭徹尾的親美、親西方的外交路線。
推薦閱讀
震驚世界的日本311大地震暴露出這個國家的種種問題,而一年來的社會恢復和經濟重振舉步維艱,有人甚至指出災后復興的漫長跋涉才剛剛踏出門檻。在如此巨大的自然災害過去之后,作為我們的鄰國和東亞區域重要成員的日本>>>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土耳其向東看?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20120321/42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