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購網專欄 作者:陳德武)昨天看到梁文忠兄寫的一篇反駁我的文章《陳德武,你的槍文觀點,難以服眾》,我認為文忠兄將我的原文觀點從語境中抽離出來,部分歪曲了原意,因此在這里特別做個回應:
首先,關于真實性,我原文語境所說的是新聞真實性中的有限度真實,即新聞報道與對象的本來面目相符合,淘寶“自揭家丑”的個案,被描繪成團體腐敗,未免以偏概全,過分夸大,這是我的觀點,我從沒說過淘寶不存在腐敗。所以不要斷章取義。
其次,我認為《IT時代周刊》的采訪對象模棱兩可,說服力有限,是否真的去采訪了那“一位電子商務專家”,那位電子商務專家叫什么名字?難道也不方面透露嗎?這讓人很奇怪。我從沒說過草根沒有說服力,這完全歪曲了我原文的意思。
最后,淘寶存在腐敗,并且正在大力反腐,全世界都知道淘寶應該反腐敗,這時候《IT時代周刊》卻說“反腐敗淘寶亡”,請問這是一家媒體應有的客觀報道和正確的導向性嗎?
個人分析認為,《IT時代周刊》的報道存在以下三個事實:
一是報道的主觀性毋庸置疑
《IT時代周刊》在第四段就得出了結論:“反腐敗,淘寶亡;不反腐敗,阿里亡”,這句話的邏輯很容易理解,那就是無論反腐敗還是不反腐敗,淘寶都要滅亡,這顯然是主觀臆斷而非新聞事實。
二是取材的真實性有待懷疑
眾所周知,寫公關稿都喜歡用“業內人士表示”“行業專家認為”這樣類似的字眼,其實壓根就沒采訪過哪位專家但都習慣這么寫,《IT時代周刊》一文結尾注明:“為了保護被采訪人的隱私,文中所有涉及的采訪對象均為化名。”這個可以理解,所以采訪的買家和店小二都不適合公開,但是“一位電子商務專家分析”就很難理解了,難道這位“專家”也不適合出面?
對比其他媒體報道,時代周報的《“淘寶腐敗”源自對規則的漠視》、成都日報的《淘寶:將進一步完善監管制度》,我們可以看到,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朱海就、營銷專家俞雷等專家都出來評論了,因為專家就是干這事的,無需遮遮掩掩的,所以很想請問《IT時代周刊》當時采訪的是哪位“電子商務專家”?麻煩這樣的深度報道能不能盡量用真人真名,這樣是不是更具有可信度一些?也更經得起推敲。這樣的建議并不過分吧。
三是導向性問題
文忠兄說得非常對,媒體報道的作用應該是,“以旁觀者的眼光來給馬云團隊敲響警鐘,從而推動整個阿里的健康發展”。那么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IT時代周刊》這次報道所反復強調的觀點:“反腐敗,淘寶亡;不反腐敗,阿里亡”,這個觀點非常奇怪,意思就是說,無論反不反腐,淘寶和阿里都得滅亡,既然反腐敗的結果是“淘寶亡”,那么想請問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呢?
眾所周知淘寶存在腐敗并且正在反腐敗,所以媒體和大眾應該是推動和支持淘寶反腐,并且反得越主動、越公開、越透明、力度越大,大家越高興。所以反腐敗淘寶才能健康發展的結論才是合理的,而不是“反腐敗,淘寶亡”的詛咒。
從更深的層次講,在我國一個公司做大了,就容易滋生腐敗,與淘寶自揭家丑主動反腐相比,相信移動、聯通、電信的腐敗更加普遍更加嚴重,《IT時代周刊》為什么不去敲他們的警鐘呢?簡言之,不敢也。只敢拿民企開刀,尤其是淘寶這樣影響力大又沒什么背景的民企,正是一道下手好菜,揭其黑幕既能產生廣泛影響力又沒有任何風險,何樂而不為呢?
互聯網行業作為我國最為陽光也最為苦逼的一個行業,相對來說,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所從事的一個受人尊敬的行業,即使BAT三座大山有千般不是,至少也是一路奮斗過來的,其成長歷程之艱辛眾所周知,然而前有央視連篇揭示百度,現有眾人指責淘寶,這些輿論壓力固然可以迫使企業戰戰兢兢地,做得更好,但是是不是應該更理性更客觀更具有建設性一些,正如個人比較推崇經觀所倡導的“理性建設性”那樣。另一方面,媒體和大眾是不是可以對那些不作為的國企多一些壓力,咱IT民工之間是否應該多一些寬容。正如馬云所言,雖不能推翻那些壟斷型大國企,但是對“搖一搖”他們還是很感興趣的,以更好的服務迫使國企有所轉變,實現建設性破壞,這是互聯網企業想做的。本人認為,媒體其實也是可以給到大國企一些輿論壓力,讓他們有所改變的,非不能也,實不為也,而不是總是抓民企的小辮子,蒙牛并入中糧,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或許也是弊大于利吧。
推薦閱讀
近日有媒體發了一篇文章,說淘寶“制度性”腐敗,說小二們都成了“神”,月入千萬……并稱杭州的高檔娛樂場所基本上成了淘寶小二的天下,動輒一場飯局三、五萬。針對這一說法,無數阿里巴巴的員工上網轉發了這篇文章>>>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20525/6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