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電商大戰后,郵箱中收到蘇寧易購的新聞稿,開頭是這么寫的,“作為全年電商界最吸引眼球的一天,6.18電商大戰無疑吸引著眾多消費者的注意力……”坦白說,6.18的起源與京東商城的“店慶日”密切相關,如果一味在6.18上湊熱鬧,那不就等于承諾對手的領導者地位,變相給對方抬轎子嗎?
促銷大戰之后,照例又是各家的口水戰,促銷上使勁,口頭上也不能丟了氣勢。各自官方公布的戰果如下:京東商城,單日150萬有效訂單、單日成交10.16億元、平均一秒售出一臺電腦整機,每張訂單單價約為677元;天貓的數據,5500萬用戶登錄,比去年同一天增長了400%;蘇寧易購則聲稱,在6.18活動當天創造了同時在線用戶近千萬,創下“每秒訂單峰值過千筆”等上線以來的新紀錄。
無奈,中國電商們的數據,包裝成分實在太重,很多只具有宣傳價值,而熱鬧一場,促銷硝煙散盡之后,不少更核心的問題往往缺少解答,比如,有多少消費者能夠留下來?留下來的又是哪些消費者?
早年6.18電商大戰或者“光棍節”的出現,某種意義上,客觀上確實起著教育消費者、增加網購群體黏性的目的。但凡運營成功的網站,一次大型促銷之后,隨后峰值固然逐步回落,可是較之促銷活動以前,用戶、流量基本都能上一個臺階。那個時候,大型促銷活動的“邊際效應”非常高,其中不少增量來自于線下。
現在,情況可能已經有所變化。2011年,中國電商交易規模或超7500億元,網購人數近2億,網民網購滲透率超過50%,活躍的年輕群體基本都已熟知網購。誠然,電商的規模會繼續維持可觀增長,可是,吸納新用戶的邊際效用已經在減弱。這種情境下,如果一味大規模促銷,相當部分淪為網購存量群體的爭搶,而以促銷拉的往往多為價格敏感性用戶,人氣固然掙足,就長久的公司價值而言,恐怕貢獻有限。更何況,各大B2C電商平臺財務狀況本來就已羸弱。
更有趣的問題則在于,過去6.18電商大戰促動了網購人群的空間遷移,未來,是否會引致消費發生時間遷移,培養起“運動式”的消費習慣?即常規消費行為必須依靠促銷進行驅動。這種消費特征在家電賣場就非常明顯,大量銷售需要依靠周末或者節假日的促銷驅動,因此不得不建立一支龐大的營銷團隊,節假日前后,整個產業鏈上下游人仰馬翻。同時,引致了不少有趣的商業行為,比如,中國的廚電制造商乃至電動車生產商,都要大規模定制電飯煲、電磁爐等小家電用品,因為多數消費者購買一件兩三千塊錢的物件,不搭送一點東西已經很不習慣。
在電商界,“運動式”的消費驅動慣性已然非常強大。亞馬遜中國此前一直秉持美國總部的經營理念,少有促銷,也不打廣告。據說,亞馬遜中國早年曾做過一次秒殺活動,本土市場人人叫好,美國總部卻一陣責難,因為總部不習慣流量上躥下跳,認為暴增的流量毫無意義,追求平平當當。遺憾的是,這種堅持在中國被認為是“水土不服”的典型,2012年亞馬遜在中國有了廣告,也多了促銷。
如今,蘇寧易購更是提出“E18促銷規劃”,儼然有將線下的經營模式復制線上的架勢。促銷固然可以常態化,正常運營的公司,終不可能永遠讓利于消費者,明面上的優惠,羊毛最后還是出在羊身上。聯想最近頻頻爆出的“售假門”,電商們與其花大筆資源、精力在促銷上,真不妨在后臺服務體系更下點功夫和本錢,費思量求點差異化。過去,家電零售商一味促銷,服務質量平平,用戶黏性弱、忠誠度低,以至于電商興起后幾無還手之力,就是前車之鑒。
當然,競爭的博弈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如果有人在那里敲鑼打鼓,大搞促銷,總是不甘心自家門可羅雀,可是,真犯不著促銷日期都要拼命扎堆湊一起,以至于電商平臺固然不少,可都長著一張與京東相仿的面孔。電商們熱衷于6.18,只能說明,這依然還是一個使蠻勁以求費力圈人的行業。
推薦閱讀
“萬家購物”一夜崩塌,波濤之下并不平靜,而之后仍是余波未平。 “購物滿500元返紅利500元,滿1000元返紅利1000元,多買多返,紅利不斷”……從2011年3月開始,一個名為萬家購物的購物返利網站被各地炒得沸沸揚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電商忙吆喝 使蠻勁費力圈人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20622/70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