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全國出現多例因網購糾紛導致的過激行為,深圳一賣家因為被差評跨市奔襲報復買家,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因為給賣家差評,武漢一女大學生收到了一件壽衣。曾經由網購衍生出來的網絡名詞“親”,親切和曖昧之余,如今多了一分暴力的恐懼,很多網友據此紛紛調侃:親,你還敢網購嗎?
應該說,網購糾紛演變成線下報復只是個別現象,網購還不至于讓人岌岌可危。類似的過激行為之所以產生,除了個別賣家的暴力沖動,就其行動邏輯而言,更主要在于當前網絡購物的特殊規則。網絡購物目前普遍實行信用評價體系,買家購買商品后對其質量進行評價,收獲好評的次數越多,賣家的信用級別越高,越有利于賣家的經營,而一個差評將直接影響商品的好評率。有賣家反映,對于交易量不大的網店,一個差評很可能將其好評率直接從99%拉到97%。差評不但會給賣家留下污點,而且會影響網店的曝光率,進而影響商品的成交量。
在這樣的規則之下,賣家就會不遺余力地追求買家的好評,“親”這個稱呼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即是源自這種動機。為了獲得好評,賣家不惜苦口婆心好言相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甚至不惜跪地求饒。
這種評價體系的好處是,消費者對商品質量的反饋意見將直接影響買家的信用級別,進而影響其他消費者的選擇。為了獲得高的信用級別,賣家就會致力于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然而,隨著網絡購物市場擴大,這種理性評價越來越難以實現,其中有兩種現象值得注意,一是,對于賣家而言,網絡購物市場競爭激烈,在通過如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這類常規方式吸引消費者外,還存在較大的不公平競爭空間,例如通過購買競爭對手產品并對其差評,從而影響到對方的信用級別;另外,網上出現“修評師”和“差評師”,被差評的賣家可以請“修評師”修復其負面評價,后者動用各種手段,其中就包括威脅、恐嚇,甚至是線下行動強制買家修復評價。“差評師”則利用買家商品評價的權限,通過執行差評敲詐賣家,當前網絡購物市場已滋生“職業差評師”群體,有媒體報道稱,該職業月收入甚至過萬。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網絡購物市場競爭激烈,賣家傾向于通過低價策略吸引消費者,在價格降低的情況下商品質量難以保證,從而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預期,這也是買家給出差評的重要原因。尼爾森2010年9月發布了一份亞太各國網民的用戶習慣報告,稱在整個亞太地區,中國網民最喜歡發布負面產品評論,也只有中國網民發表負面評論的意愿超過正面評論,約有62%的中國網民表示,他們更愿意分享負面評論,而全球網民的這一比例則為41%。這一狀況或與網絡購物市場普遍的低價策略有關。
中國網民熱衷發布負面產品評價具有普遍性,有著特殊的社會心理背景,當然,消費者有權根據自己的觀感對商品做出評價。當前公眾更為關心的是,因為執行差評而遭遇跨市行兇,以及“修評師”們無所不用其極的強迫修評行為,在此類現象越來越普遍甚至成為一個網絡公關鏈的情況下,消費者的自主評價是否會受到影響,網絡購物信用體系是否會失去其價值?
信用評價體系是網購市場的支柱,無論是賣家雇傭打手修復評價,還是買家利用其評價權限敲詐賣家,都在一定程度上折損了體系的價值。當前網購暴力愈演愈烈,政府和網購平臺都應該重視治理網絡購物秩序。有法律人士指出,諸如職業差評這類行為,部分已構成敲詐勒索罪,2011年2月通過的刑法修正案規定,敲詐勒索罪數額認定標準不再以1000元為起點,“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然而,有論者亦指出,網絡購物中的職業差評行為,因為差評者經常用的是個人小號,且可以通過更換IP來規避制裁,司法取證難度大,因此鮮有職業差評者受到法律制裁。
從短期看,司法制裁“職業差評師”作用有限,網購平臺應擔負起治理責任。從國際經驗看,目前信用評價體系仍然是主流,不同的是,在部分細則上有所不同,例如,為防止惡意差評,eBay規定購物者必須用固定的電話來注冊會員。同時,有論者亦指出,目前的信用評價體系扭曲了商品交易行為,買賣雙方的權責過度依賴商品評價,而這正是賣家因為被差評而跨市行兇的重要原因。在信用評價體系經驗基礎上,探索一些新的交易規則,或應成為業界的努力方向。
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7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蘋果下一代iPhone尚未發布,但中國最大電子商務平臺淘寶網上的某些樂觀的商家已經開始接受iPhone 5的預訂單。 淘寶網上那些接受iPhone 5預訂單的商家在網站上提供了樣機圖片和>>>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抑制網購暴力應多一些規則創新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20713/7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