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提到民營實體書店,與它有關的消息總是圍繞著“倒閉”、“關門”這樣的頹廢詞匯。從風入松到第三極、再到光合作用,實體書店的日子不好過已經成為共識。迅速的沒落,究竟是因為人們進入書店買書看書的需求在失去?還是網上書店的沖擊改變了人們的購書習慣?
從本月開始,北京人文書店品牌之一的單向街將停業兩個月,7月19號再次搬家。而7月20號,哈爾濱人熟悉的席殊書屋更是將徹底地和讀者告別。
周六上午10點到昨晚(15日)22點,北京的單向街書店連續36小時營業,邀請讀者們一起看書、讀詩、彈吉他、喝咖啡。一樓書店、二樓沙龍,參加這次單向街“不熄燈”活動的,多數都是青春一代,偶爾也能見到些成熟面孔,架著花鏡,或念書或謄寫筆記。從2006年在圓明園附近開業,輾轉到藍色港灣又做了三年,在讀者陳路的記憶中,單向街圓明園店算是當時大學生心目中的文化地標。在他眼里,單向街的店主不光是賣書的人,更是愛書的人。
讀者:后來單向街搬走了,我們也畢業了,現在去書店的機會和時間也變的非常少,但它還是代表了很多人對文化、對書的一種情節和一種記憶。那時候單向街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宣傳冊上的一句話:“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單向街書店再次搬家的原因主要是難以承受的租金壓力。房租占到單向街所有開銷的四成以上,租金上漲,以至于負擔不起,成了最現實的難題。書店主管武延平說,好書店不畏懼流浪,生存下去才是第一位的。
武延平:想辦法活下去是前提條件。房租、人員成本很高,而且電商對實體書店的沖擊也非常大。網上的書很便宜,甚至比我們去出版社拿貨的價格都低,這對民營書店沖擊非常大。
好在單向街又找到了新的落腳點,大約兩個多月以后,朝陽大悅城里將能看到單向街的新店面。武延平說,除了賣書,還是會主打多種經營。
武延平:不只是靠賣書,還要做一些衍生品、做出版、做咖啡,來增加盈利點,想各種各樣的辦法生存下去。
對單向街頗有感情的讀者已經習慣了它現在的樣態,不管單向街開在哪里,他們仍然會去參加書店的主題活動。
讀者:它更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陳設,像咖啡館、文化沙龍,這樣的形式會更吸引讀者,我們希望看到這樣的形式一直存在下去。
如果說單向街還會陪伴著喜歡它的讀者繼續走下去,對于哈爾濱的愛書一族來說,陪伴了他們10年之久的席殊書屋將徹底地成為記憶。曾經席殊書屋是著名的全國連鎖書店,如今勉強支撐的席殊已經屈指可數。雪白的墻壁、鵝黃色的書架、滿室的墨香,10年前,程愛紅開了哈爾濱第五家席殊書屋,前四家早已先后倒閉,她的席殊也將在7月20號完美謝幕,這兩天正在以2到7折的價格處理庫存。從鼎盛時期年收入幾十萬元,注冊會員超過3000人到現在月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陳愛紅說,經營越來越困難,最大的壓力還是在于網上書店帶來的價格沖擊。
陳愛紅:有店面的書店,書價會比網上貴一些,很多人已經習慣于買更便宜的書。現在狀態越來越不好,現在慢慢在走下坡路。
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文化產業系副主任周正兵看來,不正當的價格戰擠壓了民營書店的生存空間。
周正兵:沒底線的價格戰讓實體書店缺乏基本的生存環境,這是現階段政府最應該著手改革的。無論是自由定價還是固定定價,最后在統一的折扣范圍內。而且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的競爭會有差異化,網絡書店未來可能是要更加強調品種服務、更便捷,實體書店則要更加強調氛圍。這種差異化競爭對于整個業態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全憑價格戰決定戰爭的勝負。
在周正兵看來,形成“文化綜合體”仍然是書店維系下去的必由之路。實體書店數量萎縮,民營書店屢遭危機,通過對實體書店減稅、免稅、返稅的形式,減輕它的房租、成本壓力,成為眾多業內人士呼吁的話題。周正兵說,除了銷售圖書的功能外,書店還承擔了城市文化地標、文化氛圍營造等其他功能,它舉辦的一系列提升城市價值的文化活動,可以列入政府公共文化目錄,由政府埋單,來增加書店的收入。
周正兵:現在我們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已經逐漸規范化,投入力度也在加大。我覺得不妨把它納入到服務購買,就是說政府對于書店舉辦的公共性活動,采取購買的方法,增加書店的收入來源。
推薦閱讀
(速途網專欄 作者:汪竹萍)據了解,有專家預測,未來10年,中國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缺口至少在200萬,這一數字還不包括整個電子商務生態鏈的諸多崗位人才需求。 剛看到這個資訊,這正促使這人們對電子商務這行,不要放棄>>>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20716/7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