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菊媛的創業故事在遂昌縣不斷地復制著。圖為她在網上談生意。
一個小縣城,一群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小人物——三輪車夫、擺地攤的小販、種地的農民、剛畢業的大學生……當他們在人生的不同時段嘗試“電子商務”,尋找生活的另一條出路時,改變的,不光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這個小縣城,就是被稱為“淘寶縣”的浙江遂昌,如今,這個只有5萬居民的小縣城,超過1200人開了網店。
這種“無門檻”的自主創業,正在生長的電商力量,給當地土特產重新帶來了“價值發現”。它又給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乃至小縣城的人際關系,帶來哪些改變?
“擺個地攤,你都得有關系”
在淘寶網,有一家四鉆網店“老記憶”旗艦店。這家網店里,松緊帶、縫紉機機針、蒲扇、手工鞋墊等日常用品擺滿了櫥窗。
7月18日上午,這家網店的掌柜朱菊媛正坐在電腦前,眼瞅著屏幕,一個字一個字地敲,回答買家提問。
盯著鍵盤慢慢打字,讓46歲的朱菊媛適應了好久。最開始,她連怎么開機都不會。
電腦桌靠墻擺著,朱菊媛身后,是裝滿蒲扇、線團的幾個大箱子,一捆捆鞋墊堆放在沙發旁。
上午買賣不多,朱菊媛會抽空去大街擺個攤,這算是她的“實體店”。她會把有點瑕疵的蒲扇、鞋墊揀出來賣,品相好的在網店賣,收攤時順手買點菜回家。下午網店生意多,朱菊媛沒工夫做飯,她既要做“客服”,還要打包發貨,晚飯老公下班做。晚上11點才會關電腦,這期間,朱菊媛會坐在沙發上一邊做鞋墊,一邊瞅幾眼電視新聞里播的“國家大事”,一邊瞄著電腦,一旦“阿里旺旺”發出嘟嘟聲,她就趕緊撲上前,看來生意了沒。
這只是浙江遂昌一個普通網店店主“家電一體化”的生活。在這個號稱“淘寶縣”的小縣城里,5萬居民超過1200人開了網店。像朱菊媛這樣的掌柜,年齡最大的都有78歲了。
這個依山傍水的小縣城,距溫州市區200公里,但經濟并不發達,最大的資源就是漫山遍野的竹子。遂昌號稱“竹炭之鄉”,這里的冬筍,因為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讓全國各地的吃貨惦念不已。
兩年前,朱菊媛還是個在街上擺攤的小販。1992年,她從供銷社下崗,沒什么特長,只能擺攤賣襪子鞋墊。
每次,朱菊媛都會拎著幾個大編織袋坐客車到鄉下趕集,雖然很辛苦,但那時人年輕,扛得住。沒有農村大集的話,朱菊媛會在縣城找個角落擺攤。 “擺個地攤,你都得有關系!”朱菊媛說,街上很多地方屬于能擺攤又不能擺攤的區域,因為在工商所有熟人,她才不至于被攆來攆去。
2010年,有人告訴朱菊媛,遂昌開了一家網店協會,教人開網店,不收錢。
朱菊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坐在家里就能掙錢,這活兒不比擺攤輕松多了!”
被復制的“勵志故事”
為朱菊媛提供免費培訓的遂昌網店協會,是一個半官方半民間行業組織。
網店協會打造了一個叫“麥特龍”的交易平臺,平臺上有多種遂昌土特產,竹炭、筍干、菊米、土雞、土豬,由當地企業供貨,協會通過提供免費開店培訓“孵化”電商,并納為會員;買主下單后,會員可以直接從“麥特龍”發貨,享受進貨價,“麥特龍”本身依靠供貨企業返利維持運營。
這種贏利模式兩年多來“孵化”了1200名淘寶店主,來協會培訓的大多是待業青年,也有開小雜貨鋪的、在家務農的,朱菊媛的“同學”中,還有三輪車夫。
“開不成沒關系,至少掌握了一門技能;開得不成功也沒關系,你們也算當過老板了。”網店協會會長潘東明說。
潘東明經常跟學員講的,是蹬三輪的李玄東的“勵志故事”。李玄東從沒接觸過電腦,他是利用坐在黃包車上等客的工夫,拿大腿當鍵盤練,練出打字功夫的。如今,李玄東已開了三家網店,多的時候一月能掙7000多塊,比踩黃包車時高5倍。
最老的學員是78歲的左右任。這位退休老干部喜歡集郵,就為了這愛好,老爺子在沒有任何電腦基礎的條件下就來學開網店了,學成后“立竿見影”,在淘寶網開了家專營郵票和錢幣的網店。每天,左老爺子在線五六個小時,食指慢慢單擊鍵盤,一點都不抖,服務態度、發貨速度評分都在4.8以上,幾近滿分。
這些“神話”一樣的故事,在小縣城里傳著,也讓朱菊媛“熱血沸騰”。操作網銀、注冊網店、關鍵字搜索、PS圖片、識別網絡詐騙……朱菊媛的兩個筆記本上記滿了這樣的“開店攻略”。在兒子幫助下,朱菊媛的網店開張了,賣的還是原來那些東西:鞋墊、襪子、蒲扇,但人一下子感覺輕松了,原來鞋墊一雙兩雙地賣,現在買家一買就是一二十雙,她還找了個做鞋墊的阿姨專門給她供貨。
如今,朱菊媛每月能掙三千多,已經超出在金礦當工人的老公了。街坊眼中的朱菊媛,比擺地攤時明顯提高了一個“檔次”。
每天,都有快遞員來取包裹,街坊們會跟朱菊媛打招呼,“呵呵,做得很好啊!”只是,他們都不知道,這個老鄰居還有個“甘泉心”這么小清新的網名。
家族的紐帶
朱菊媛們的成功故事,在這個只有5萬居民的小縣城傳得很快,誰誰開網店了,月收入過萬,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在遂昌縣城里激蕩。
小縣城不缺奔馳、寶馬和保時捷,這里離義烏只有160多公里,但一般居民還是靠著每月兩千元的死工資吃飯,凱恩集團、鋼鐵廠這些當地的大企業養活了數以萬計的工人。
2006年后,遂昌冒出第一撥網商,雖然沒有“發多大的財”,但口口相傳下,在小縣城里發酵得很快。遂昌網店協會會長潘東明說,今天外甥開網店,明天舅舅見賺錢了,也會開一個。這樣的家族紐帶,讓遂昌網店發展非常迅速,但問題是東家抄西家的,三五百家都賣一模一樣的東西,同質化太嚴重。
38歲的徐振峰家一共開了四個網店,每月十幾萬銷售額,最大的一個“竹之語”是雙皇冠,每年能賣出幾十萬元遂昌土特產。
2009年,衢州人徐振峰還在杭州一家私企負責網絡安全,做防火墻,年薪7萬元。
這一年,徐振峰的女兒出生了,妻子開了家網店“竹之語”,賣遂昌老家特產薯干。半年后,妻子帶女兒回到老家,一邊看孩子一邊開網店,沒想到訂單越來越多,掙的錢居然比老公多不少,徐振峰干脆辭職來到遂昌開夫妻店。
后來,徐振峰的大姨子和丈母娘也加入進來,丈母娘和大姨子以前常在外打工,月收入一兩千。丈母娘還是個麻將迷,開了網店后就很少搓麻了。
推薦閱讀
速途網訊 8月4日,由南方周末、聯想聯合主辦的分享活動Think+ 2012首場北京站在中華世紀壇當代藝術館劇場舉辦,凡客誠品CEO陳年在論壇上開場作主題演講,首次介紹凡客品牌自信的來源是基于服裝產品本身,“凡客品牌自>>>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淘寶縣變形記從無門檻創業到“無門檻社會”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20806/79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