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場電商價格大戰如期開鑼。京東商城一手策劃發動“戰爭”,蘇寧開門迎戰,國美主動參戰。而戰火正烈之際,亦不斷有新的商家加入戰斗,當當網、騰訊旗下易迅網、小米手機等也紛紛宣布促銷或降價。
不管有多少消費者從中獲益,不管參戰各方流了多少“血”,這場“中國第一次電商大戰”算是賺足了眼球。然而,這場大戰還沒有爆發就陷入了商業倫理爭議之中。“價格戰”是否構成了不正當競爭?是否最終會破壞商業環境、損害消費者利益?眾說紛紜。
事實勝于雄辯。如果只看電商們的宣傳口號,那就被他們誤導了。若按照他們宣稱的“你只要比我便宜,我就比你更便宜”,一輪輪血拼下來,最后價格就只能歸零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也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該法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問題就在于,在這場電商大戰中,究竟有沒有這樣的行為實際發生。從昨天的情況來看,價格大戰似乎都是些噱頭,各商家均紛紛規避與對手在產品上直接競價。很多網友發現,真正能“三家比價”的大家電產品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多,因為進貨渠道不同,蘇寧、國美和京東在商品分布上有很大差異。有媒體記者通過比價后發現,三大電商均未完全信守之前的降價承諾。
如果事實上并沒有發生商品價格大降、甚至循環降低的情況,那么恐怕就難以說價格戰構成了“不正當競爭”。昨日,有關監管部門就表態稱,未發現不正當競爭行為。但是,如果有共同銷售的產品,而電商沒有兌現承諾,那就涉嫌虛假宣傳。電商因此付出的是誠信的代價,也可能會失去消費者的認同。
事實上,一場事先大肆張揚的“電商網絡約架”,對所有參戰者來說,最大的收獲并不在于當天賣了多少東西,而是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力,將網絡購物的概念植入人心。很多人從來沒有上過京東或蘇寧易購,這次就上了;很多人從來沒有動過網絡購物的念頭,這次算是動心了。從傳統媒體到網絡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又相當于給這些電商免費做了無數的廣告。結果,所有的參戰電商都是這場價格戰的受益者。與此相比,違規的風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確切地說,這場電商價格大戰更是一次“暴力營銷”、“事件營銷”。為了擴大電商們的整體利益,大家要互相配合激情出演:一方表演好勇斗狠,另一方也要顯得霸氣十足;而其他同行業者,當然也不能做圍觀狀。不如此,這場戲就不會好看,就沒有人氣。
推薦閱讀
京東并未100%更便宜,部分電商銷量同比增10倍,永樂、國美宣布線上線下同價促銷 晨報比價:大家電品種降幅不大,最低價商品常顯示“無貨” 晨報記者 苗夏麗 劉暢 李欣欣 周思立 實習生 陸冰沁 俞潔燕 “三年內零毛利>>>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商價格戰不過是場暴力營銷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20817/8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