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完年,一張貼在網吧門口的特殊“通緝令”火了。一位母親在10余家網吧貼上了兒子的正面照片,留下手機號碼,痛呼“請禁止他上網”,這引發起了母愛和人權的爭議。
就在幾天前,文化部等15部委聯合下發通知,宣布將從政府、學校、網游運營商、第三方支付等多方入手,出臺一套干預未成年人網癮的解決方案。而此前部分令人聞之色變的電擊、針刺等戒網癮“江湖療法”,也將被嚴格約束。
沉寂了兩年的“網癮”話題,再次被炒熱了。對于該方案是否能真正奏效,受訪的網游業者多持冷眼觀望態度。
政府欲在三年內防治網癮
不久前,文化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國家15部委聯合下發通知,出臺關于網癮的防治方案,欲研制一套有效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網癮的解決方案,完善網癮綜合防治制度。
“網癮如何界定?這最早其實是美國精神科醫生伊萬在1995年創造的一個惡搞詞匯,但作為舶來品進入中國后,卻成為令父母深惡痛絕的公敵。 ”IT分析師蘇哲表示,這是中國互聯網普及和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社會現象,在西方并無太多參考案例。
根據這份“三步走”的戰略文件,政府近期的目標是出臺一個本土化的預測和診斷測評系統,明確網癮干預機構的法律地位和監管職責,同時介入網游的先期研發,對其進行“引導”。在未來兩到三年間,將于各地展開重點調查,為網癮的研判提供數據支持。
在這輪浩大的“網癮戰爭”中,多個環節均被牽扯其中。公安機關要為“網絡游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的身份驗證和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的實名驗證工作提供支持,通信管理部門負責備案審查,央行則需對為違法網游提供支付的機構進行處罰。
爭議“江湖療法”或將退出
2008年,“網癮”進入公共視線,當時北京軍區總醫院將網癮納入精神病范疇,并于次年發布《家庭預防網癮指南》,在網上引起強烈爭議。
“每周上網時間超過40小時,就可認為是網癮。 ”2009年,國家相關部門的一條“網癮診治標準”讓不少網友雷得外焦里嫩,自嘲“原來大多數白領都是精神病”。
而2009年5月媒體對 “電擊教授”楊永信的曝光,將“網癮”爭議推向高峰。時任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網絡成癮戒治中心主任的楊教授,對網癮青少年采用電擊、低頻脈沖等方式“治療”。 “患者”哭訴稱,吃巧克力、上廁所鎖門等86條禁令,違者會受到太陽穴上貼貼片、接電源的可怕懲罰,讓公眾為之震驚。
除了遭到衛生部發文叫停,楊永信申請的“治網癮神藥”等中醫療法專利此后同樣遭人肉搜索。在輿論的壓力下,這一措施也沒有付諸臨床。
記者注意到,在15部委的最新通知中,特別強調要通過立法明確網癮干預機構的設置門檻和管理方法,對違法設立的機構要及時整治,杜絕違法執業和超范圍執業;涉及精神障礙診斷、治療的,需符合《精神衛生法》的要求。這也意味著,那些爭議性的“江湖療法”或將退出歷史舞臺。
被揪打的不見得是“真妖怪”
對于主管部門的發文,不少受訪的網游廠商已及時給出積極的程式化回應。
“我們從2007年就開始實施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已經實施將近8年。我們相信,這個方案的實施,無論對企業對行業對社會,從長遠來看都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盛大游戲昨天就此事作出這番表態。
但在網游業者私下看來,這份長達幾千字的通知,絕大多數內容還是老生常談。 “說了好幾年,拿出來的還是一個隨便搜個身份證就能破解的防沉迷系統,或是繁瑣的版署審批制度,究竟這次有何新意,我完全沒有看懂。”一位游戲業者私下表示。
時至今日,不少網游廠商和玩家仍十分反感 “網癮”的帽子,這在楊永信的維基百科詞條中也可見一斑。某款網頁游戲中直接設計了敵方頭目“羊角獸”,擁有 “微電流”技能,廣告上更直接聲稱 “挑戰羊叫獸”,嘲諷意味明顯。而部分偏激玩家口中與“楊教授”齊名的 “陶教授”華中師范大學陶宏開本人也坦言,目前國內各種戒網癮機構泥沙俱下,大多數都不正規,實際效果很難評估,這是亟待改善的現狀。
游戲時評人老姚感嘆,從 “電子海洛因”到 “網癮”,中國的應試教育并未足夠重視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很多家長也沒有 “和孩子做朋友”的觀念,當未成年人在虛擬世界追尋友情、成就感的過程中受傷時,社會統統把罪名歸結到游戲,這顯然是欠妥的。 “就像最近熱門電影 《西游—降魔篇》中所描述的,被揪打的不見得是真正的妖怪。”
推薦閱讀
想要在《新挑戰》世界里暢快的游玩,賬號安全非常重要!保駕護航安全游戲,《新挑戰》責無旁貸!《新挑戰》全新昊嘉在線密保系統為您保駕護航!自2013年2月21日10:00起,您綁密保,我送禮!5張“斗士的無差別戰斗券”幸運>>>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danji/20130220/260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