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產業全線布局之后,新的盈利增長空間在哪里?各業務板塊如何都做到最優?快速發展中的短板如何補上?如何構建下一個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力?
對這些問題,馬化騰早已有考慮。馬化騰表示,下一個十年,騰訊要由“跑得較好”變成“跑得最好”。
從“什么火,做什么”到“做什么,什么火”,騰訊已被視為后發制人的成功典型。騰訊今天非常成功,它的商業模式是馬化騰一天想出來的嗎?肯定不是,QQ最初就是一個簡單的聊天工具,但這個聊天工具迎合了用戶的需求。把用戶作為試金石,集小勝為大勝,是馬化騰成功的法寶。
馬化騰曾表示:在中國,即時通訊是使用率最高的互聯網基礎應用,騰訊既往的成功是將即時通訊平臺化的成功,而未來的成功將是把即時通訊社區化的成功。他還指出了OICQ(后更名為QQ)勝利的原因:這個東西排他性很強,一般人只要用了一個,就不會再用第二個同類產品。因為不同的OQ之間是不兼容的,你在這個OQ里交到的朋友,在另一個OQ里就找不到。這樣就導致一個結果,QQ用戶越滾越多,最終把競爭對手的用戶群也“席卷一空”。
讓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任何終端、任何接入方式,都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用戶需要什么,騰訊就提供給他們什么,或者自己創新,或者迅速復制已有。
隨著QQ的馬太效應不斷放大,馬化騰已不自覺地成為互聯網業的眾矢之的。除了盛大、網易,還包括新浪、搜狐、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更包括一大批創業型互聯網公司。巨頭們的對抗還在繼續,眾多小公司或被騰訊收購。2010年6月29日,新浪網總編陳彤以“老沉”為名發布了一則微博,指責“某網站貪得無厭,沒有它不染指的領域,沒有它不想做的產品,這樣下去物極必反,與全網為敵,必將死無葬身之地。”所指很明確,這條微博很快被轉發了500多次。
馬化騰也表示:現在我們要踏實一些,不能把所有領域都囊括進來,重點是圍繞用戶群挖掘新的商機,當然,也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斷地嘗試,哪怕五個嘗試有四個失敗,也是值得的,關鍵是要適度,是要用更聰明的方式去探索新的商機。在未來,我們會提出更綜合性的一站式服務:通信、娛樂、商用三大領域的拓展。這三個領域已經非常大了。
不斷地向其他領域擴張,這也是馬化騰在戰略角度上的考慮,因為他開始慢慢感受到騰訊的用戶群體在不斷壯大,所以騰訊要用各種新的應用保證用戶將來都要長遠地留在騰訊中。他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表示:
中國網民能夠大幅度增長就靠2007到2010年,再過三年用戶就基本圈完。未來三年用戶數增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做到怎么吸引用戶不是說用一板斧,一個應用就圈得住的,競爭很激烈,所以需要做各種周端的黏合式整合應用才能吸引住新增用戶,很多情況下要靠贏利手段,流量轉化為收入和贏利,肯定也不能等到以后再做,這兩者是并不矛盾的。
中國絕大部分80%都是消費者收費服務,也就是娛樂。而歐美基本上是以信息為主的企業付費服務。他們的很多產品的前瞻性,是不可比的。所以說我們不可能像微軟和Google那樣,僅僅靠一個軟件或一種服務活著。
我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當用戶流失的時候,這些業務都可以疊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也有很多人說我不專心。其實,了解當時情況的人知道,對于即時通信業務,用戶90%的基本需求我們都已滿足了,必須得想別的招兒,否則就是等死。與其等死,還不如到處找一找,或許還能抓住機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如此解釋馬化騰的這一步戰略:“變花樣,在經濟學上就是增加品種�;ヂ摼W增加品種,既可以獲得較高附加值,又不打價格戰。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化騰的玩法,道行在經濟學上最深。雖然他自己可能不懂經濟學。騰訊的特殊性在哪里呢?我們在新增長理論中,可以進一步分出兩個分支,一個支持規模報酬遞增,一個支持范圍報酬遞增。騰訊屬于后一種情況。范圍可以替換為品種。范圍報酬遞增是指,當共享基礎設施時,品種越多,成本越低。”
推薦閱讀
隨著國內電子元器件市場的日趨飽和,電子元器件做外貿已成為業內的一種趨勢,對電子元器件市場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為了讓國內商家更好的了解、進駐國外市場,華強電子網外貿通將于7月18日起在華強電子世界一號樓舉>>>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化騰談即時通訊 如何做的更好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10718/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