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江心洲,70多歲的“農民通訊員”汪命銓遠近聞名,50多年來,筆耕不輟的他寫下2000多篇各類新聞報道,而真正讓人感到新奇的,是他當過西祠胡同一個版的副版主。
收到5毛錢稿費轟動全校
汪命銓從小就喜歡聽故事,上小學時最愛上的課就是作文。1957年他初中畢業考高中時,寫了一篇中學生如何過寒假的稿子,寄給當時的《南京報》,并被綜合進同類新聞中刊發,他因此收到報社寄給他的5毛錢稿費,這在當時是非常稀罕的事,因此一下子轟動了全校。
后來,汪命銓就和寫作結下了不解之緣,寫作體裁范圍也廣,民間故事、南京白局、相聲、小話劇劇本等都有涉足,他還會口琴、月琴、長笛等樂器,他作曲的兒歌《大白饅饅哪里來》,曾刊登在由江蘇音樂家協會主編的歌本上。而他寫得最多的,則是新聞稿件,雖然經歷一些坎坷,但50多年來仍然筆耕不輟,累計寫稿2000多篇,因多寫發生在江心洲的事,他已是江心洲的知名人物。
用辦壽宴、旅游的錢買電腦
前年70歲生日時,汪命銓用兒女準備為他做壽和外出旅游的4000多元,買了臺電腦和數碼相機。剛開始,他只想通過電腦了解網上新聞,后來學會瀏覽西祠、揚子晚報網等網站,發現許多熟識的通訊員在網上發帖,有的報料,有的上傳自己拍攝的照片。他想,自己既能寫又能拍,也可以做個網絡新聞報料人。于是,他開始捉摸起來。但他畢竟年齡大了,而且上學時沒學過拼音,用五筆字型需要掌握的“一地在要工”這樣的“怪詩”他記不住,好在電腦可以外接手寫版。解決了“碼字”問題,他又讓人在電腦上下載了QQ,以便與熟悉的報料人聊天,互通信息。
當上西祠報料版副版主
有了電腦,他停用了傳統的膠片式相機,改用“數碼”。雖然二者拍攝起來差不多,但數碼相機的圖片需要自己處理,這對汪命銓來說卻是道大難題。于是請人上門手把手地教,他讓“老師”在一張紙上將相關程序全用中文寫下來,并且用箭點標明相應的步驟,就這樣摸索了近一個星期,他終于學會了處理圖片。
另一個難題是圖片上傳。剛開始汪命銓不會操作,有次花了一天時間,也沒有傳出一張照片。后來,他就打電話請教懂電腦的人,雖然人家在電話里不厭其煩地講解,他也照著“電話指令”,一會按這個鍵一會兒點那個圖標,可照片就是“賴”在屏幕上不肯動,他只好再次請人上門手把手地傳授,最終學到了真經。
學會上網后,汪命銓給自己起了個“江洲趣事”的網名,把自己掌握的新聞線索,及時向西祠的一些版以及揚子晚報“我新聞”等網絡和報刊投稿。不久,他的報料和稿件,被許多網絡媒體采用。
近年來,他先是在西祠胡同的“江蘇新聞周刊”版上發帖,并被“提升”為副版主,后來被西祠的“草根報料”版版主“挖”了過來,當上了該版的第二副版主,近來又被龍虎網聘為“市民記者”。
推薦閱讀
有跡象顯示,中國公司海外IPO的窗口已經暫時關閉,前不久,盛大文學和迅雷臨時中止IPO,回想起之前上市的一大批企業,盛大文學和迅雷何其郁悶,因為隨著一系列中國企業赴美上市,資本市場也在發生巨大的轉變,如今美>>>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10814/10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