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底開始,我就在Android上進行程序開發探索。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不敢妄自預測或者假設程序創意一定會成功,更多地發現用戶的期望以及需求和事先預想很難一致。在一年半的開發過程中,嘗試了各種不同的方法和思路來進行程序創意規劃和試錯。至今,依然失敗的教訓居多,僥幸成功的很少。因此,我將在本文中分享所經歷的創意過濾經驗以及失敗教訓。
思路轉換的失敗
在轉入Android開發時,我的相關工作經驗都是在大型基礎平臺上做程序開發。針對的用戶群體動輒就是全球目標用戶,在商業判斷和分析上,最基礎的一個考量就是用戶群體和業務模式的總量的收益是否足夠大,對用戶群體的研究和商業判斷分析完全根據市場分析報告和數據來做判斷。因此,不可避免地在程序創意思路上會沿用以前的工作思路和分析方法。
在考慮Android上的創意的同時,不自覺地就考慮和分析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是否為用戶所必需?
2. 技術上是否領先?
3. 程序的粘性是否足夠?
4. 用戶群體是否足夠大?
因此,沿用這個思路,不可避免地就會往大的應用和大的服務上去思考和做出判斷。
經過多方的討論,找到了一個切入點:在用戶聯系人信息上同時顯示出用戶在社會網絡(比如Facebook/Twitter)上的同步更新,并加上相關的操作是不錯的想法。
理由如下:
1. 聯系人是手機用戶需要的必不可少的功能,絕對必須使用。
2. 技術上由于需要實現和系統聯系人類似的功能,工作量不會小。如果加上未來在云端的備份,技術門檻也不會太低。
3. 綁定用戶的社會網絡信息,這個粘性理論上和用戶使用社會網絡的粘性一樣。
4. 用戶群體為所有社交網絡的用戶,考慮到Google手機的用戶都是技術的愛好者和早期技術推廣者,那么,基本上大部分Android用戶都會使用。
按照這個思考方式分析下來,毫無疑問,這個想法一點也不差,能夠相當完美地達到預期的規劃。
因此,我們投入了3位開發工程師和1位產品經理,一共工作了3個月的時間,產品才初步成型,產品的源代碼接近2MB,最后編譯出來的程序接近4MB。
經過了痛苦的研發過程,產品出來之后,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
1. 程序包過大。用戶根本不愿意下載,下載量非常慘淡。2. 用戶完全搞不懂這個程序的目的和用法。程序的命令以及描述非常難表達,并且程序需要綁定用戶的社交網絡賬號,才可以顯示信息。沒有綁定之前,看不到任何特別信息,也體會不到程序的作用。很多用戶在上手時看到需要綁定,便開始疑惑了。3. 最終有用戶搞明白了程序的用法,覺得想法不錯。但程序的穩定性和性能遇到的了嚴重的瓶頸。盡管在其他平臺開發經驗不錯,但是畢竟這是一個新的平臺,并且程序操作相當復雜,用戶依然選擇了放棄使用。4. 下載量不高,評分又逐漸降低,程序就在排行榜的榜單上漸漸消失了。5. 慘淡的結果,讓所有參與人員都開始沮喪,覺得這并不是一個好的想法。后來在iPhone上發現了類似的程序,從銷售情況來看,表現同樣不夠好。再后來,Moto的Cliq基本上完整地把這個想法實現了,并作為一重大創新和賣點進行推出。經過反復地反省和對比,初步得出了這樣的失敗教訓:1. 對于個人開發者和小型團隊來說,不適合做過于基礎的程序。操作的模式和理念上的創新與用戶的接受度有相當的距離。這樣的事情只有大公司才有財力和可能進行推廣。比如說手機生產商,他們可以通過預置的方式進行推廣。而對個人開發者來說,得先證明你的想法是成功的,不能假設一個會成功的需求和應用,然后賣給設備廠商。2. 個人開發者和小型團隊不適合做大的程序,尤其是開發時間不要超過2個月。4個人,3個月的時間,對于一個小團隊來說 ,是相當寶貴的。這不僅僅是時間和金錢的問題,更多的是信心問題。3. 用戶能否真正接受你的想法,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設想和推導都很完美,唯獨缺了用戶是否真正喜歡和接受這一條,又沒有方法進行快速地驗證和試錯,基本上不能成功。因此,在開發者頭腦風暴產生一個創意之后,要做的幾個最主要的過濾在于:1. 開發時間是否太長?2. 開發的技術難度是否會過高,而導致不能實現或者質量不可靠?3. 有怎樣的辦法來判斷用戶是否會喜歡?有了這幾個過濾條件,相信能夠減少失敗的幾率,或者說能夠Fail Fast(盡快失敗),從而減少損失。
技術門檻的失敗在Android開發的過程中,除了大型的程序探索,我們也研究了些小程序來練手。有個同事提出Android上刪除程序不方便,于是,找人花一天左右的時間做了一個叫Quick Uninstaller的程序。程序非常簡單,啟動之后顯示所有程序圖標,雙擊程序圖標,即可刪除該程序。想法以及難度,都不很獨特。但是,效果卻出乎大家的意料。用戶好評如潮,由于功能比較簡單,用戶基本上無需學習,加上又是先行者,產品質量非常穩定,沒有任何“force close”(Android程序出現異常或者等待時間過長,會彈出“force close”的對話框)。用戶毫不猶豫地直接打出5分,并且基本上沒有任何低分出現過。但是,好景不長。在一次Google清洗的過程中,因為一些版權問題,賬號被Google封掉了。所有程序被強行下架。這個時候,競爭對手迅速上位,就是目前在排行榜前列的Uninstaller,而我們的程序則一落千丈,盡管現在在某個細分分類中還有一定的位置,但是相比排名最高的程序,已經相差很遠了。這也讓我們多了一個失敗的教訓:1. 技術門檻不高,不能保證你一直保持優勢。對你來說簡單的程序,對競爭對手來說,程序同樣的簡單。因此,你能做,別人也能做。在這一點上,其實競爭同樣激烈。2. 封賬號的代價相當之大,基本上等于你的努力悉數盡毀。Don’t do evil。因此,在這個案例中,增加了一個新的創意過濾條件:程序的創意是否過于簡單?如果過于簡單,那么創意能夠始終保持成功的機會不會太高。
依賴第三方資源的失敗在經歷了前面的屢次失敗之后,我們開始做些研究的工作。發現老外其實也很八卦,什么笑話、娛樂新聞等,接受程度很高。因此,我們就想到了FML(Fuck My Life)的網站,也就是老外比較熱衷的糗事分享網站,每天有很多人會發布各種各樣的糗事,文字最后均會以Fuck My Life結尾。于是,想到如果在手機上有這樣的客戶端,用戶可能會更加愿意用,尤其是在發生糗事的時候,忍不住就想分享出來,粘性也會足夠。基于以上考慮,我們投入力量,實現了一個功能比較完善的版本,不僅融合了此服務所應有的相關功能,同時還花了不少工夫,加上了好多自定義的功能。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Entertainment分類上,排名進了前10名,印象中程序最好排到了第3名。好景不長在,失敗總會有。這個時候,FML的官網發現了這個機會。他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應該自己在Market上發布自己的官方程序。于是,他們干了這樣的事情來清除競爭對手。他們直接向Google舉報,說其它程序沒有得到他們的授權。一次舉報,競爭對手全部清干凈了,于是他們的官方程序上線了。這一次,得到了一個更加深刻的教訓:1. 不要過于依賴第三方資源。依賴第三方資源或者網站的名氣,的確可能幫助你的程序受到很多關注,代價也同樣存在,一旦人家開始動手舉報,你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2. 不要選錯第三方資源。很多的服務提供商是不開放的,盡管他們沒有明確說明。同時還有很多服務提供商是充分開放的,比如Twitter就是一個非常開放的例子。選錯了第三方資源,結果一樣會失敗。因此,這里又多了一個創意過濾的條件:是否依賴于第三方資源?如果是,請盡快繞道離開,因為很難靠這個想法走太遠。
胡亂模仿的失敗由于才疏學淺和關注面單一,想法總會有用完的時候。在嘗試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之后,很多人都會有想法來借鑒或者說抄襲App Store上排名靠前的程序。但是,以我的經驗和分析來看,這條路基本上不可行。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 畫虎不成反類犬。如果是在人家創意上進行的功能改進,你還可能有一定的突破和機會。如果僅僅是抄襲,由于平臺的不同,Android的控件和iPhone的程序控件相差太遠,哪怕做出來程序類似,操作體驗和程序的精致程度也和iPhone上程序相差甚遠,往往就成為畫虎不成反類犬。2. 版權問題。老外的版權意識非常強,不僅僅是原作者非常關心,用戶也很敏感。如果僥幸程序排到了前列,不僅會把原作者招惹過來,用戶還會出來舉報。一旦Google收到了舉報郵件,基本上是殺無赦。反倒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因此,創意過濾中又多了一個條件:創意是否有版權爭議?如果是,盡快停止。失敗只是時間的問題。
其他總的來說,在我的探索過程中,成功的少,而失敗的太多太多。在與Google打交道的過程中,依然有很多失敗的教訓可供分享。1. Don’t do evil。美國人做事的方式非常直接,同時會默認你是善意的。對于Google來說,尤其如此。因此,在我嘗試過的程序中,你可以任意發布你的程序到Google Market。但是,如果涉及到版權糾紛,不管是網站的所有者、原程序的開發者還是其它任何一種類型的版權糾紛,一旦舉報到Google,輕者下架單個程序,重者封禁整個賬號,并且下架所有程序。也就是說,一旦受到處罰,你就別想翻身了。因此,Don’t do evil。2. Google的審查底線。盡管Google不做審查,但除了和版權爭議相關的程序之外,哪怕是你自己的程序,依然有如下的禁區是不能碰的:a. 不要使用任何Google相關的名義。程序名、開發者名都不能涉及到Google或者看起來類似Google的名稱,否則Google不會予以通過。b. 不要違反任何Google的開發者協議。需要仔細閱讀Google的開發者協議,在不同時候Google的開發者協議會經常更新。因此,只要違反了任何Google開發者協議,當Google處罰到你的時候,基本上沒有申辯機會。因此,務必要小心。
總結在我開發的經驗過程中,成功的經驗不多,而失敗的教訓無數。哪怕如此,我堅信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依然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機會。也許不經意間你的一個創意就得到了用戶的熱捧,有幸跑到排行榜的前列,但是這需要足夠多的精力和耐性來打磨你的產品,才不至于曇花一現。同時,也不能得意忘形,說不好,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可能導致你失去優勢。因此,移動領域的確是一個新的機會,但絕對不是一個能夠隨隨便便抓住的機會。希望我的失敗教訓能夠幫助到開發者,以此為鑒。
推薦閱讀
我是 2 月底 3 月初開始做廣告平臺的,在這幾個個移動廣告平臺當中,我最早知道的是迪派,不過迪派一直很低調,沒有什么宣傳,也沒什么活動。所以我一開始并沒有使用該平臺。當時 wooboo 有一個上傳應用送 100 元的活>>>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深度分析:揭穿海豚瀏覽器謊言,別拿國人上網隱私當兒戲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11114/1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