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神棍節”,把眾多快遞公司搞得“神魂顛倒”。好不容易邁過這個門檻,不少快遞公司又在為下一個“坎兒”撓頭。記者昨天從部分快遞公司獲悉,不少公司都在提前為即將到來的圣誕和元旦做計劃。
“一個‘雙11’讓快遞企業不堪重負,但接下來還有圣誕和元旦、春節,贈送禮品、需求都會越來越大,政府應對快遞企業給予多方支持。”市人大代表、北京物資學院教授鄒曉美在經過調研后提出建議,解決快遞配送人力不足,可以試點社會資源共享,比如讓報刊投遞公司與快遞公司聯手配送,在大型和學校建立城市共同配送點等。
遇配送高峰常24小時清貨
現狀
據圓通速遞負責人介紹,“雙11”應該說是今年以來的“最高峰”,12月底,圣誕和元旦將會再迎一個小高峰,網店商家會將這兩個節日“打包”來搞促銷。盡管還有一個月,但人員和車輛配備已開始準備。
“圣誕、元旦促銷,加上市民的禮品贈送,快遞業務量一般都會增長30%左右,雖不如‘雙11’來得猛烈,但‘兩節聯手’,持續時間會較長。再下來,春節會是今年最后一道”坎兒“,預計業務量相比‘雙11’只增不少。”
以圓通公司為例,11月11日前后幾天,北京收件量每天達到15萬左右,最高峰21萬,而正常日收件量為12萬。派件量也增加了30%左右,“壓力很大,平常到凌晨兩點,頭天的貨都能全部發出,那幾天是24小時都在清貨”。
貨物從中轉場發出去了,但到達終端卻因人力不足送不出去。記者采訪部分快遞員發現,派件的“最后100米”難題,在業務量劇增時特別明顯,已經成了影響工作效率的最大原因。
最后100米“卡”在社區學校
調查
“每天早上7點40分到公司,先卸車,忙到8點半左右,開始分件、出倉。”圓通快遞員小巍負責的是一個居民區,每天得往返公司大約五六趟。日常工作中,讓他最為難的是“問題件”太多,送不出去。
“‘問題件’就是打客戶電話打不通、打通了人不在,需要送好幾次的快件。”小巍解釋說,送小區快遞一是進小區難,二是工作強度大,“很多小區物業管理嚴格,不讓快遞員隨便出入,我們只能跟客戶先聯系,經常在小區門口等半小時也見不著客戶”。此外,有的小區沒電梯,快遞員樓上樓下跑,有時還會遇上客戶不在家,“跑兩次,甚至多次才能送到客戶手中的情況經常有。”
小區物業對于快遞員進門是否能網開一面?記者采訪部分物業公司,但對方都回答得很干脆:“我們也要保證業主的財產安全,快遞員身份無法核查,如果業主丟失財物,找誰負責?”此外,絕大多數樓宇都裝有門禁,快遞員即使進了小區,進樓往往也頗費周折。
除了大型社區難送,送學校的件也很難。中通快遞員小王說,學生有時候白天上課,有時候晚上上課,不能像進社區一樣直接把快件送到家門口,只能在學校找個地方等候。有時候碰到客戶沒空,這票快件還得每天給他帶到學校。
算賬
本市快遞收件量日破100萬票
“雙11”的風已經刮過,接下來圣誕和元旦還有一“劫”。“并不是快遞收派量越大,我們就越有錢賺。”有快遞企業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比如日常的收派量在十幾萬票,一旦業務量激增兩三倍后,人員和車輛配備顯然滿足不了需求,這時要么停止收件,要么硬撐著上,就得去租用社會車輛,聘請臨時人員,“大多數快遞公司做的快件又很薄利,在超過正常水平后,基本上就是收一件賠一件。”
還需要注意的是,“雙11”只是業務量爆增,但人員還處于正常狀態,“哪怕是24小時連軸轉,大家辛苦一下加把勁兒,能把貨發出去,春節期間大部分快遞員都要回家過年,沒人干活那可怎么辦?”北京市快遞協會負責人說。
據圓通速遞通州分公司曹經理介紹,一個快遞員每天收派量加起來150票,就已經到了極限,業務量劇增,人力不足成了最大的問題,因此現在每個快遞公司都常年貼著“招聘快遞員”的,平日里各公司平均缺口都在15%-20%,高峰期更是沒法統計。
據統計,目前北京市每日快遞收件量已經突破一百萬票,而且每年在以25%左右的增幅增長。其中,網購快遞量占55%-60%左右,而企業快遞需求量增速也較快。
想轍
尋求社會合作解決派件問題
記者了解到,部分快遞公司在“雙11”后紛紛“想轍”,尋求社會合作,有快遞公司曾主動聯系報刊發行公司,嘗試借報刊發行人員來幫助派件,但目前尚處在洽談階段。
據這家快遞公司介紹,目前設想的是利用報刊發行人員空閑時間幫助派件,為此,他們專門做了調查。“報刊發行公司上班高峰期,是從清晨4點至8點,余下的時間完全可以幫我們派件。”而下午出來的晚報,報刊發行員集中送報時間從13點到14點30分,從時間上來說,也完全有合作的可能。“我們設想了幾種合作方式,比如專門針對快遞高峰期的短期合作,也可以探討長期合作的可能。”
建議
大型社區建城市公共配送點
市人大代表、北京物資學院教授鄒曉美說,快遞企業遭遇人力資源不足的瓶頸。經她調研,不但多家快遞企業存在招工難的問題,快遞員流失快也很明顯,“沒有固定的休息日,快遞員收入不高,是人員流失快的最主要原因”。
如何解決快遞“人工荒”?鄒曉美說,“員工本地化”不失為辦法之一,“既需要快遞企業加大資金投入,也需要政府在稅收、場地建設和貨物運輸制度等方面有政策傾斜。”鄒曉美說,比如在運輸方面,像菜車一樣,快遞的廂式貨車不能進城,不少企業只能用面包車改裝運貨,不但效率低,還時刻面臨著被處罰的風險,無形中增加了企業成本,同時加劇了城市交通擁堵。她建議政府部門,在道路運輸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其次,政府應牽線搭橋,幫企業尋求社會資源共享的途徑。比如讓報刊發行公司與快遞企業聯手,一方面能解決投遞難,另一方面還能增加報刊投遞人員的收入。
此外,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在大型社區、學校建立城市共同配送點,減輕派送壓力。配送點的功能類似于“收發室”,各快遞公司都把快件送到這個“收發室”,然后由專人負責完成“最后100米”的送件工作,也可以通知客戶自己順便取件。
民眾希望配送
“既快又安全”
追訪
“一到快遞高峰,快遞就容易出問題,要么來得慢,要么就容易出糾紛。”網民倪小姐說,“雙11”時她在網上以優惠的5折價買了一盞臺燈,結果左等右等,兩個星期后臺燈才送到手上。打開箱子一看,碎得“稀里嘩啦”。“最后跟賣家協商好幾次,才弄明白原來是快遞員太匆忙,貨還沒有裝好,就發出去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遇到由各種節日帶來的快遞高峰,快遞確實容易“亂中出錯”。對于消費者來說,希望快遞“不但要快,還要安全”。對于配建“城市公共配送點”的建議,不少消費者贊同,“經常快遞打電話來,我都不在家,請物業代收還得說半天好話,如果有一個集中配送的點,就可以隨時方便去取。”市民陳女士說。
但也有市民擔心,集中配送倒是挺方便,物品出現破損該由誰來負責,會不會扯皮?對此,部分快遞企業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稱,“這確實是一個難題,雙方還需要明確責權利,不過業內的規定是,只要送到對方手中包裝完好,就視為物品沒有問題。”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快遞量年底暴漲 “最后100米”難題凸顯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11130/1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