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面臨矛盾:需求大于供給
我國郵政業在近5年來郵政領域的政企分開改革后得到了長足發展。
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介紹,郵政體制改革后,我國快遞業發展迅猛,業務量年均增長率達27.23%,日均快遞處理量從300萬件增長到1300萬件。
據中國快遞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達瓦分析,這種高速發展的態勢還將繼續,因為我國有13億人口、5億多網民,需求的多層次、多樣化,使我國快遞業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在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國快遞業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需求遠遠大于供給。
快遞市場化改革給快遞業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修訂后的《郵政法》確立了遵循“公開、公平、公正”以及“鼓勵競爭、促進發展”的原則,建立了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制度,明確了快遞企業的法律地位。市場競爭機制朝著更加充分、更加規范、更加完善、更有效率的方向發展。世界五百強企業中有5家進入中國快遞市場投資發展、參與競爭。快遞企業的運營管理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快遞網絡正由東部向西部、城市向郊區迅速擴展。
有資料顯示,三年前我國日處理量超過百萬的快遞企業只有2家,今年有6家企業日處理量超過100萬件,其中有4家企業超過200萬件,今年上半年的快遞增長速度是50%。明年我國快遞市場將迎來一個內資外資、國有民營全面競爭、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快遞業面臨制約:技術手段落后
近年來我國快遞業市場迅速增長的業務容量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吸引了眾多國內外企業的進入,形成了多元化的競爭格局,并根據服務的專業化水平開始形成市場的梯度分化。但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司長徐愈認為,我國快遞業的發展特點之一是整體的不平衡性,部分企業還處于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發展的過渡階段,行業內不乏信息化的先進技術,但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不平衡、人拉肩扛的原始生產狀態在一些企業隨處可見。
達瓦說,快遞業必須轉型升級、走向現代化快遞。在這個過程中,誰先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誰就能夠擁有比較優勢。
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焦錚認為,我國快遞企業的生產方式跟國外同行業企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而且不能適應大批量、高速度、時間緊的物品傳送。正是由于技術落后等原因,才造成了一些快遞在服務中出現了“快遞不快”、缺斤短兩甚至快件丟失等漏洞。如果全行業普遍使用了信息化技術,快遞行業粗放式經營狀況將會大大改觀。
快遞轉型升級手段:信息化之路
據徐愈介紹,信息化正在逐步深入快遞作業流程,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在快速膨脹的市場需求面前,傳統快遞企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愈加凸顯,信息化建設正在促進快遞業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制度優化創新,推動快遞業建立現代管理和服務的模式。可以說,沒有強有力的信息化手段,就做不到從落后生產方式向先進的生產方式的轉變。同樣,沒有現代化信息技術設備做支撐,快遞的服務質量也很難保證。
但徐愈認為,我國快遞業發展速度與快遞業務服務所需的信息化服務還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快遞業務所需的服務的基礎設施、保障條件還存在一定差距;二是迅速發展的快遞企業自身管理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三是快遞業信息化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快遞業信息化已有一定基礎,但行業總體水平仍顯不足,比如在一些節慶期間網絡零售企業集中促銷時經常出現物流短板的問題,快遞企業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和服務質量需要進一步加快,跟上網絡零售的需求,這些問題亟待快遞業通過快速信息化發展來改善。
有專家認為,快遞企業的競爭使更多企業開始意識到信息化對于提高外部服務水平和優化內部管理流程的重要性,紛紛加大了對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快遞企業通過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不斷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服務的專業化水平,能夠有效提高快遞服務的實效能力和質量保障,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推薦閱讀
工信部首發移動互聯安全管理文件 保護用戶>>>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11210/18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