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能降低傳統外貿模式下的經營成本,并幫助企業通過網絡加快打開國際市場,乘數效應非常明顯,在我們企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邵寶玲說。
來自電子商務平臺的數據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邵寶玲的觀點。就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兩年,今天已經發展成為全球電子商務巨頭的開門起步。入世十年間,阿里巴巴平臺上的外貿用戶數量從100萬增長至7280萬,來自全球2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通過這個平臺開展國際貿易。
做了20多年外貿生意的朱定定是杭州市一家工藝品廠的總經理。在他看來,入世的直接效應是更自由、更開放的市場一下子打開了,但這對于不少中小企業而言,起初更像是一樁“又高興又不知所措”的事。
“配額取消,有了更多的進出口自主權,被捆住的手腳突然解開了,但市場在哪里,如何去尋找,并不清楚應該往哪里邁步。電子商務給外貿企業打開了視野。”朱定定說。
相比今天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彼時的中國互聯網發育程度也讓一些“老外貿”印象深刻。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當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2年6月,中國上網用戶總數達到4580萬人,僅僅是今天的十分之一。
這份報告甚至著重指出,“不能忽略的是4580萬網民在我國總人口中僅占3.6%,說明我國互聯網絡的普及程度還很低,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當時有國外客戶說,打開我的一個產品網頁需要等半小時,”朱定定說,“但即便是這樣,2002年我也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獲得了1000多個詢盤。如今我們公司每年出口額數百萬美元,幾乎全都是‘網上外貿’。”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馮林認為,電子商務在入世頭幾年更多是扮演外貿企業的“市場拓展員”,而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大單變小單、長單變短單的海外買家采購趨勢令在線小額外貿成為新的增長點,電子商務靈活度高、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使它再次推動了外貿企業、尤其是中小型外貿企業的業務發展。
而電子商務外貿平臺也開始動作頻頻。2010年,中小型外貿企業網上批發平臺敦煌網宣布投入1億元資金打造華南基地,首次跨出北京總部加速拓展。同樣是在這一年,阿里巴巴邁出誕生十年來海外并購的第一步,先后收購了競爭對手eBay在美國的電子商務伙伴Vendio公司和Auctiva公司,并著手解決在線外貿支付與小額外貿通關課題。
“種種跡象表明,在線小額外貿將持續成為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熱點,推動外貿企業在全球經濟新局勢下發展。”馮林說。
敦煌網CEO王樹彤認為,電子商務平臺給中小型民營外貿企業提供的不僅僅是市場,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微經濟力量有機會接觸到國際貿易的消費終端,切到海外市場的脈動。
“傳統的代工模式留給中國中小型外貿企業的空間很小。建立渠道和品牌需要大量精力,過度依賴于中間商又增加了企業風險。企業通過網絡了解到一線客戶的需求,有機會告別過去只能被壓在底層、只知道低價競爭的境遇。”王樹彤說。
業界認為,不論從貿易商品種類還是交易總額來看,中國電子商務今天的發展規模已經向在線外貿暗示著更多契機。除了日用小百貨,數碼產品、家具家電早已實現網購,網上賣車、賣房也開始出現。
中國商務部在“十二五”開局年發布的一份《電子商務“十二五”發展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應用電子商務比率將達80%以上,應用電子商務完成進出口貿易額將占中國當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0%以上。
同時,多名業內人士表示,高速發展的在線外貿還需進一步凈化市場環境,降低貿易風險。分析認為,電子商務天生的虛擬特質,加上外貿從生產到銷售終端面臨比內貿更廣的貿易范圍,加強電子商務誠信機制、風險防范體系建設,降低線上欺詐等問題的發生率,都是不能忽視的課題。
“我大概是國內最早一撥做電子商務外貿的人,早起‘吃螃蟹’,近十年企業銷售額擴大了80倍。今天的條件遠比十年前成熟,但做好網上外貿還尤其需要企業自身珍視信譽,才能有長遠發展。”朱定定說。
<推薦閱讀
上海銀監局:防范堵截網銀等電訊詐騙新手段>>>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子商務給中國入世十年民企裝上外貿提速器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11212/18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