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傳媒:“快”公司為何走向衰敗?
0.25美元!
美國當地時間7月26日,華視傳媒的股價毫無反抗的創下了收盤價的歷史新低,甚至在臨近收盤時,股價一度狂跌至0.15美元。此時與25.6美元的歷史最高價相比,華視的股價已跌掉99%。
23日晚,略顯疲憊的李利民在電話里以“正值公司發布季報的敏感期”為由,婉拒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采訪,只是倔強的留下一句話:“再困難,我們也一定要按著現在的模式走下去。”
此時的華視傳媒正被空前的危機所圍困:官司敗訴,退市通牒,股票暴跌,市值縮水;最令人頭疼的,也許正是李利民所一直堅持的模式。運營新媒體多年,始終強調不碰內容的李利民多年來一直倚仗廣告代理獨步江湖。但當經濟危機撲面而來,李利民的這柄利器開始遭遇資源與客戶的“兩頭失靈”。
反觀這個公交移動傳媒市場規模并不算大的行業,它曾經借著戶外媒體的熱潮,激發過風投們無比巨大想象力。行業“三強”(華視傳媒、世通華納和巴士在線)至今已經至少吸引了5億美元的投資,而當下只有華視傳媒實現了上市,其上市之際,該公司成立只有3年多,可以算得上是家不折不扣的“快”公司。
自IPO之后,華視傳媒的股價一度最高達到24美元,公司估值也高達24億美金,而按照8月3日的股價,華視傳媒的市值只有2500萬美元。
曾經的快公司為何走向衰敗?是商業模式的問題所致,還是行業下行所帶來的必然趨勢?曾經吸重金的公交“三強”,今日又是怎樣的狀況?
成本、并購問題還是行業下行必然
2010年初,剛剛收購DMG的李利民曾經躊躇滿志的宣布,華視傳媒是他在產業領域的最后一次創業。彼時,他已經完成入行、上市和并購這關鍵的三步棋。市場在驚嘆,華視傳媒僅用5年時間,就實現了在行業里“搶錢,搶糧,搶地盤”的壯舉。
但僅過兩年,情境卻大為不同了。6月中旬紐約州最高法院對華視傳媒與DMG股東之間的并購糾紛作出判決,宣布扣押華視傳媒和其子公司6000萬美元的資產,以抵償之前未支付的并購款——這被認為是此番華視股票大幅下跌的最直接原因。
“華視現在已經沒什么底牌可打了,官司一堆,要錢沒錢。”一位資深投資業人士的看法很具代表性。根據公司公開的數據,華視傳媒目前賬上的現金流僅為7590萬美元,6000萬美元的應付賬簡直是難以承受之重。
相比李利民并購DMG之處的躊躇滿志,當下DMG的業務,對華視傳媒顯然是個“包袱”。事實上,在并購之前,華視傳媒的賬上的現金流超過1億美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華視傳媒在美國IPO募得的資金;而在并購DMG之后,華視傳媒大量的現金流用于支付DMG的并購相關款,賬上現金流所剩無幾。
據華視傳媒官方公告,公司二季度的廣告收入預計將在2800萬-2900萬美元之間,這較之之前的4000萬-4300萬美元的預估區間縮水不少。而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歸屬股東的凈虧損為2000萬-2200萬美元,此前預估值為凈虧損500萬-800萬美元。
由于并購帶來的虧損,曾經在分眾傳媒(微博)身上上演過。2007年,分眾傳媒3.5億美金并購即將上市的璽誠傳媒,卻帶來“消化不良”,導致分眾出現短期的賬面虧損,但所幸分眾傳媒最終跨過了虧損關。 上一頁1 234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陳乾金說,網上交易行為屬于新類型的買賣方式,現今尚未出臺專門的法律規定進行規制,但如果買家認為賣家或者第三方侵害到自己的合法權益,那么作為消費者,還是可以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向消費者協會或工商管>>>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20330/120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