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隨時在變化,但不是所有的互聯網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徹底轉變自己的商業模式。比如谷歌、Facebook,雖說會隨著社交或移動業務的興起,來進行產品服務的拓展或延伸,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其主要收入來源,可能還是一開始它們出發的地方。但電商似乎是另一回事——無轉型,不電商。
不管是美國電商宗師亞馬遜,還是國內的阿里巴巴,其業務模式與收入利潤重心,幾年就會有一變化。
很難想象,亞馬遜如果只靠純正的B2C業務,能走到現在;阿里巴巴,會死守在B2B。
更別說,那些更小規模的電商公司。
一方面,電商公司自身時常在尋求轉型,一方面,電商又常常成為其他類型公司轉型的熱門目的地,后者比如閃購網站Fab.com,由同性戀社區Fabulis.com轉型而來,Groupon也是由前身——一個社會輿論平臺The Point轉型而來。
為什么電商會成為轉型的熱門地?因為離錢最近。
為什么身處其中的公司又常在尋求轉型?也是因為離錢最近,離錢最近的地方最容易浮躁,浮躁對行業的積淀與公司的健康成長不利。
虎嗅梳理了近年來中國電商業里幾起轉型。它們有的是從外行轉入電商,有的是從B2C轉出去。我們發現:
1、除了劉強東當年是自主選擇進入電商行業,其他轉身做電商的,多少都有些被資本與市場“推”著走的意思。新一輪融資(拿錢)是目的?或轉型是目的?已糾結在一起分辨不清。
2、忌兩條腿甚至三條腿同時走路的轉型,像麥考林。要轉,就學劉強東,關掉所有線下店,學聚美,干脆換掉域名。公司已做了四年以上,卻轉變核心業務模式、并與此前業務雙輪驅動者,虎嗅持謹慎觀望態度。 上一頁1 234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電商取代實體店的趨勢越來越強,現在的電商模式不足以改變房產交易的現狀,未來電商會否影響房產交易呢?或許行業從現在開始就應該思考,以免重蹈拍賣行業的覆轍。 電子商務的威力愈來愈大,實體店受到的沖擊也越來越>>>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20330/12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