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綜合】 (記者 范貴賓)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購物模式。據商務部統計,2011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接近6萬億元,在GDP的所占比重已經上升到13%,電子商務對經濟發展的支撐水平快速提高。然而,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同時,網購給消費者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不少麻煩。電商亂象橫生,筆者選擇了幾個案例如下:
一、部分商家服務質量差 利用“呼死你”報復顧客
電子商務由于其虛擬性的特點,商家與用戶不是面對面的交易,因此導致貨不對稱、以及物流費用等問題。前幾天《重慶晚報》報道,重慶曾先生因為貨物運費問題和淘寶店家發生糾紛拒絕收貨,隨后遭到店家“呼死你”的報復,每隔15秒就會有個未知電話打進來,“呼死你”的頻率由原來15秒一次變成5秒一次,顯示來電號碼為“未知”,無法回撥。“呼死你”系統本是城管為了鏟除小廣告所使用的網絡電話自動追呼系統,沒有想到卻被淘寶商家用來對付網民。
電商行業驚現“呼死你”
曾先生的事情被媒體曝光后,淘寶店家依然沒有停止對他的騷擾。淘寶店主承認對重慶曾先生使用了“呼死你”,并表示如果曾先生堅持不收貨,就得把往返運費520元給他,否則還會繼續騷擾。當有媒體就此事咨詢淘寶網公關部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稱,目前已經查明此事,并對淘寶店家惡意騷擾買家的行為給予了警告處理,如繼續發生將進行關店。淘寶稱,之所以給予警告處理是念其初犯,倘若再發生類似事件將斷然關店。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李元起教授針對淘寶商家利用“呼死你”報復顧客一事表示,賣家的此種行為已經構成了對買家個人自由、通信自由的騷擾,是違法行為。他認為,如果買家故意拒絕收貨,賣家可以通過淘寶客服或者協商的途徑進行溝通,或者通過法院等其他機關進行解決。如果買家不是惡意拒絕收貨,賣家更不應該惡意騷擾。
二、網購“差評師”惡勢力增長,行業需完善
其實在淘寶網上,遭遇“呼死你”的待遇,不僅僅是因為曾先生的貨物運費問題,在淘寶網購物還有因為“差評”,也被呼死你,微博實名認證為“搜鋪網張鵬”的網友9月份稱,在淘寶網金牌賣家買了一部手機,收到后配件差很多,給了差評。事隔幾天開始被“呼死你”系統攻擊,每6分鐘一個電話,接了就掛。另一位網名為“派脆”的網友也表示,曾在淘寶網給了中評,受到賣家各種咒罵,還連續兩天用“呼死你”打手機幾千次,導致無法正常工作。
網購差評師——電商的毒瘤
因商品質量及服務問題引起的正常投訴外,惡意投訴及差評在行業環境中不斷增長。職業差評師專門對中小賣家進行敲詐勒索,讓本身就競爭激烈的經營環境惡化。電子商務作為信息社會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在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規則上的漏洞和弊端,需要在其發展中不斷補充和完善。
就淘寶而言,根據淘寶網規則,賣家惡意騷擾屬于一般違規行為,買家在投訴時可以提供包括阿里旺旺聊天記錄截圖、電話通話時間截圖等作為證據。曾先生向淘寶網投訴,淘寶方面稱,經過核實情況屬實,已向該店家發出書面警告。但是只有警告,并不能解決該問題再次發生。曾先生也已向高新區警方報警,警方隨后與店家取得聯系,店家依然堅稱,不給運費絕不取消“呼死你”。民警表示,將規勸店家,如果對方仍然堅持,他們將與店家所在的廈門警方聯系,對其進一步處理。
三、消費者投訴維權難
繼“呼死你”、“差評師”等不法電商行為之后,消費者投訴維權之路不暢,尤其是消費者的維權往往因取證難而停滯不前,給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的同時影響到用戶的購物體驗以及對網購的信心。
消費者投訴維權之路不暢
《經濟》雜志報道,消費者張女士在“愛麗團購網”團購了一張價值29元的電玩城電子券。付款后,團購網站文字提示,消費者將在付款后4小時內收到商戶券。但是,4小時后,張女士仍未收到團購網站發來的商戶券。直到第二天晚上7點左右,張女士才收到愛麗團購網發來的商戶券。此后,張女士使用商戶券到電玩城消費,但是電玩城的娛樂項目與網站的描繪大相徑庭。網站文字所描繪的射擊類游戲并不存在,圖片顯示的部分娛樂項目也未見蹤影,很多娛樂項目的機器落滿塵土。
張女士深感團購網站發布虛假圖片、延遲發送商戶券的行為有失誠信,再次撥打客服電話投訴。客服人員以電話信號差為由,要求張女士重新撥打,張女士立即重撥投訴電話后,投訴電話卻再也無人接聽。打開愛麗團購網站,網站標語“排名最好的網站”著實令人大跌眼鏡。張女士撥打北京市工商局“12315”熱線投訴愛麗團購網。工作人員向張女士解釋,此次團購交易中,由于張女士已經消費,沒有證據證明商家的欺騙、隱瞞事實的侵權行為,依據目前法規和制度,消費者協會難以調解。
此外,工作人員表示,在企業登記注冊檔案內未查詢到該團購網站在工商部門的登記,無法獲取企業信息。因此,只能暫將張女士的舉報信息記錄,對愛麗團購網卻無從整治,張女士的維權至此再無進展。張女士的遭遇并不是個案,消費者通過網絡進行的交易,消費者往往因得不到發票而沒有足夠證據證明交易的真實性,繼而難以維權,使得不法商家退卻、拖延,甚至逍遙于監管之外,監管部門也束手無策。
四、電商亂象背后 呼喚相關法規出臺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暴露出上述一系列問題,據《2011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中國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臺共接到全國網購用戶的投訴近10萬起,其中網絡購物投訴占比最大,為52%。其中網絡欺詐、虛擬商品交易糾紛、發貨遲緩、訂單取消、貨不對板、售后服務、快遞驗貨、網絡傳銷等成為電子商務用戶投訴的熱點。
如今網購監管再受拷問,我國之前也出臺過相關的電子商務法律法規,例如《電子簽名法》、《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等,但都是局部的,有些只是部委規章,缺乏可操作性與全面性。迄今為止我國尚未出臺一部全面的電子商務監管法律法規,有報道稱,《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管理辦法》將于今年底出臺,《網絡零售管理條例》也在起草中。據悉,上述兩部法規涉及如何解決網絡小額交易爭端、網上商業數據保護等政策,以解決網絡零售領域法律缺失以及監管體系不完善的問題。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商亂象分析 加強網購監管還需法規出臺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21228/93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