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部分內銷電商還在因為虧損而叫苦不迭的時候,另一個行業的電商正在悶聲發財,那就是外貿電商。
兩個行業做的事情幾乎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它們所面對的消費群體。通過互聯網,外貿電商大大減少了中間環節,將國內生產的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向海外,直接對接終端需求。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貿電商不僅僅是外貿方式的一種轉型,讓“中國制造,貨通全球”的途徑更加快捷有效,其品牌化甚至承載著從“中國制造”轉為“中國創造”的夢想。
“坐商”變“行商”
今年的外貿形勢不容樂觀。盡管9月份、10月份我國出口持續反彈,但前10個月6.3%的進出口總值增速和7.8%的出口總值增速,預示著完成全年外貿增速10%左右的目標任務困難不小。被譽為“外貿晴雨表”的廣交會今年表現更是不如往年,到會商戶和成交量雙雙大幅下滑,顯示海外市場需求不振,消費信心不足。
殘酷的外貿現實下,外貿電商卻風光獨好,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全球最大的國際貿易電商平臺易趣日前發布的《大中華區外貿電子商務報告》顯示,大陸地區的易趣大賣家和貝寶(相當于國外的支付寶)大商家的年銷售額分別增長了93%和48%,有84%的大賣家計劃在未來一年內招募更多員工。
敦煌網CEO王樹彤認為,目前的外貿趨勢是大采購商數量將急速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海外小微商人群體擴容,訂單向網上遷移,并且變小變頻繁。傳統的、線下的外貿模式早晚會出現困境,對國內的外貿企業來說,電商之路是一個繞不開的選擇。
外貿電商服務機構四海商舟CEO周寧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外貿形勢嚴峻,很多外貿企業在尋求突破,而電商化就是突破口之一。周寧認為,傳統的外貿方式,比如廣交會,可以稱為是一種“坐商”的模式企業等著大客戶上門,一簽就是幾百萬的訂單。但是現在經濟大環境不景氣,有能力的大客戶越來越少,這就需要企業變坐商為“行商”,去主動銷售商品,開拓市場。
“國外有許多小客戶,他們沒有能力參加廣交會,但是他們也有要貨的需求。這就需要企業轉變方式,通過網絡將渠道鋪開,和這些小客戶建立業務聯系;通過技術手段,將采購、報價、支付、發貨等一系列流程電子化,去滿足小客戶的需求。”周寧說。
幾乎全行業盈利
外貿B2C網站DealExtreme.com是香港上市公司易寶(08086.HK)旗下資產,亦是其主要收入來源。該網站面向海外市場,為國外消費者提供一站式的跨國網購體驗。2012年易寶實現營業收入14.16億港元,實現凈利潤1.31億港元。盈利,這對國內大部分B2C電商來說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易寶來說卻輕而易舉。
易寶只是眾多外貿電商中的一個代表。實際上,目前外貿電商幾乎全行業盈利,這與內銷為主的電商多數虧損形成鮮明對比。而支撐整個外貿電商行業盈利的,則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優勢地位。盡管越南、柬埔寨等周邊國家正在蠶食中國的成本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中國依然是全世界制造業的中心。中國生產的產品性價比高,在國際市場享有比較優勢。以易寶為例,其網站上銷售的主要是電子產品的移動設備及配件,而與香港一海之隔的深圳正是全球電子產品生產的大本營,產業集群帶來的成本優勢不言而喻。
外貿電商也要做品牌
盡管目前外貿電商的行業形勢喜人,但是這并不代表沒有隱患。在加拿大商務咨詢公司毅至國際創始人蔡榕毅看來,物美價廉是外貿電商打開海外市場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這種模式下生存沒有問題,但是未來發展趨勢堪憂。“制造業的轉移只是時間問題,到時候中國企業的低成本優勢將喪失殆盡。如果未來中國企業手里沒有品牌和渠道,還能有什么呢?”
蔡榕毅建議,中小企業做外貿電商,一定要有品牌意識。對于品牌化帶來的好處,蔡榕毅深有體會。他向記者分享了一個案例:他的公司曾幫助國內一家中小企業在北美做產品推廣,申請了獨立品牌并建立網站。一年下來,這個網站不但有幾十萬美元的營業額,更可喜的是產品的毛利率非常高,最高可以達到75%。而這家企業之前幫國外客戶做貼牌制造,毛利率卻低得可憐,只有8%左右。蔡榕毅坦言,品牌不是短時間之內能夠建立起來,口碑效應的形成也不會一蹴而就,好在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企業在品牌營銷上的渠道更加寬闊,成本也更加低廉。企業在把好質量關的同時,不能松了品牌這根弦。
外貿電商組織海貿會創始人劉智勇告訴記者,目前在亞馬遜和易趣上做電商的中國賣家都非常重視品牌維護和用戶體驗,“往大了說,就是馬云所說的使命感。我們都希望改變中國制造在國外的形象。”
推薦閱讀
2012年11月27日,“京東供應鏈金融服務推薦會暨京東-中國銀行戰略合作伙伴簽約儀式”在京召開。京東商城的身份,正從中國最大的網絡零售商,悄然轉型為中國零售業最大的信用批發商。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桂林)>>>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內銷電商叫苦連天 外貿電商悶聲發財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21229/10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