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 (記者 于麟) 在接連幾次的所謂“電商大戰”后,對電商仍保留純真認識的消費者還能有幾個?但是電商們倒是并不擔心,因為他們自認為找到了繼續維持業績生命線的藥劑:社交。
雖然“O2O”概念的興起和備受追捧證明了社交結合電商的階段性成功,但是否所有類型的電商都適合去做社交?
比如,中糧集團旗下我買網,是對社交表現出異常興奮的幾個垂直電商之一。不過,過高的提升社交權重真的能讓我買網這類垂直電商的交易額“青春永駐”么?
我買網的社交+垂直電商“配方”
垂直食品電商我買網在最近調整了自己的營銷動作。該動作顯示,我買網將加重社交的權重,通過社區等社交工具提供與網友雙向式互動的平臺,以便更深層次的接觸用戶。按照親我買網媒體的公關稿介紹,我買網社區在視覺體驗上做了調整,并且增設了互動性應用和趣味娛樂性功能。
我買網沉迷社交
事實上,研究出垂直電商+社交的“配方”,我買網當然不是首例。
雖然沒有辦法追溯“電商+社交”運營模型的理論創始者,但有公開資料證明,該模式在10年前就已經誕生,而即便是歷史久遠,還是要比大動干戈的增加所謂“視覺體驗、互動性應用、趣味娛樂性功能”等有效和可行。
一個在行業內廣為傳播的例子是,2001年美國的一家襯衫網站Threadless嘗試用社區賣襯衫,先是策劃每周舉辦襯衫設計大賽,參賽作品被公開出來接受瀏覽者的打分,社區再按照打分最高的幾個設計方案制作出來襯衫成品,并再到社區出售。這種模式最初帶來的效果很好,甚至每天能賣出去3.5萬件T恤。
而另一個例子是類似O2O的運營模型。某中國制衣品牌于2007年建立了一個網上商城。該商城的運營模式參照了美國社區購物站OldNavyweekly。作為一家在建立時就已經定位在社區購物推薦的網站OldNavyweekly主旨在于向線上的顧客推薦線下的實體店,發展到最后,這家網站的精華被濃縮在每周投放的購物優惠券上。上述中國制衣品牌沿用了這樣的做法,在通過長期的病毒營銷和活動組織后,獲得了一些銷售業績,最后甚至誕生了打造“為網上商城而生的一種時尚和分享的文化”的想法。
上述兩個社區網站現在只能成為我們討論的案例,因為它們都關閉了。
原因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慢慢忘了自己究竟是社區,還是電商,于是只能在掙扎和迷茫中慢慢失落,然后消失。
垂直電商:社交玩玩就好
簡單來說,盡管我買網優化了社區,甚至也打通了國內各大社交工具的用戶群,但它仍然是一家電商。
并且從利潤組成上看,電商賺的是銷售商品的收入差額,而社區和社交工具則更側重于廣告。
此外,電商的最終精髓在于縮短利益鏈的分配和延展。而社交則恰恰相反,關系的成長和伸張是所有社交工具和應用的生存基礎。
“在線社交+電子商務”目前只是一種探討中的商業模式,而從更多的類似失敗案例中可以發現,裂痕通常出現在二者通過合作取得最佳業績的時刻。由于商業競爭通常離不開利益最大化的促動,價值鏈的能量釋放通常更需要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引導,但能夠在正向峰頂上作出逆向決策的企業又能有幾個。國企,更少。
專家看“電商+社交”
針對電商與社交,尤其是垂直電商與社交的結合是否可行,IT商業新聞網搜集到了部分業內人士的觀點如下:
網絡營銷專家李俊超
電商跟社交結合是否可行不是個問題,所有的互聯網生意,都要有社交屬性。
電子商務分析師張建生
我覺得二者相結合更多的可以從營銷的角度去看,社交所覆蓋的人群和電商的用戶群體重合度很高,以新浪微博為例,他的用戶以80、90后為主,而這一群體也是網購的主力軍,通過與社交的結合,電商一方面可以拓展用戶群體,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社交網絡的便捷性、有效性進行推廣營銷�,F在很多電商網站都在運用微博等方式對各類促銷活動進行宣傳,收到的效果還不錯。我覺得與社交的結合要看自己的用戶群體,而不是電商的類型。比如說,食品類的可以做,但是效果應該不如其他品類好,雖然用戶群體有重疊,但是食品的特殊屬性、同質性、可獲得性使食品類電商本身的覆蓋群體縮小。
IT資深評論員邱周鵬
在一些整合度高的垂直電商,比如鞋類BC2,很早之前就有相關的電商企業嘗試過但是并不成功。其實我覺的,電商企業做社交是注定會失敗的,電商企業缺乏社交基因,電商就好比你一個實體店的經營者,讓他成為社區意見領袖,天天沒事找樂很難,搞定自己的客戶就不錯了,所以說,社交與電商的結合看似美好,實則道路曲折。
推薦閱讀
記者從京東商城獲悉,京東小家電2012年銷售額將突破40億。劉強東曾對外表示,2012年京東家電銷售額將超100億元,其中大家電銷售額將超70億元,小家電約占30億規模,現在小家電銷售額超越30億已超預期目標。 【IT商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誰來救救我買網:垂直電商“沉迷”社交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21229/109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