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把質疑的目光投向了奇虎360公司的系列軟件。他指責說,360公司的軟件其實是借安全之名在收集用戶隱私信息。奇虎 360公司則反擊,稱方舟子在造謠。網絡上也把這場爭辯稱為“方周大戰”。雙方的口水戰再一次引發網民對網絡信息安全的討論和關注。10月25日,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表示,將對奇虎360公司展開調查。
技術進步讓監管“捉襟見肘”
方舟子與360公司的論戰引來了眾多的參與者,一些業界人士甚至爆料說,他們掌握了360公司侵犯網民隱私的證據。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信息安全學科學術帶頭人石文昌就是爆料人之一。他說,網民們或許還記得去年年底一家程序員網站發生的密碼泄漏事件,但相比那起密碼泄露事件,方舟子指責360公司竊取用戶隱私的性質還不一樣。密碼泄露只能說明互聯網企業沒有保護好或者沒有足夠的能力保護個人的信息;而竊取隱私則是一種惡意的偷竊行為。
那么,為什么互聯網企業在隱私保護方面敢“明知故犯”呢?
中國互聯網協會政策與資源委員會專家成員于國富說,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政府部門對互聯網公司的監管也越來越難。他說,目前國內很多互聯網站都采用VIE架構(可變利益實體),也就是說,一些網絡公司實際都是在境外注冊,而我國政府部門所管的只是這些互聯網公司在中國國內的一個牌子而已,管理權限有限,力不從心。
于國富介紹說,在VIE架構下,中國政府對互聯網進行的管理主要是發放各種許可證。而目前,除了殺毒、防火墻等安全軟件以外,相關機構并沒有為其他軟件設計許可證程序,“電子軟件類的產品與傳統的有形產品有很大不同的,軟件開發商可以很容易做出一個送檢的樣本,這個樣本可以跟網民下載使用的完全不一樣。”
盡管工信部表示要調查360公司,但于國富等專家表示并不樂觀。在他們看來,檢測的樣本具有太強的主觀性和隨機性,所以,要求某一個鑒定機構給某一款軟件發放“清白”的許可證,本身就是不靠譜的。
相關法律難為監管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來,網絡信息安全事件頻發,從2010年11月3日爆發的“3Q大戰”到2011年12月下旬的程序員網站密碼泄露事件,再到近日爆發的“方舟子和360大戰”,用戶隱私屢屢在網絡上“裸奔”。技術難道成了互聯網“為所欲為”的保護傘?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認為,除了技術帶來的監管難題,立法滯后也使監管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雖然有相關的法律,但都很粗略,互聯網企業知道即使它侵犯了用戶隱私,法律也拿它沒辦法。”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而對于日漸興起的靠公關和水軍進行大肆攻擊的說法,《公約》也給出了明確指引,“如果簽署企業再發生爭議,應該由執行機構集中討論”,這也意味著,涉事幾方將不能私自發動抨擊或限制對手的言論和動作。 11月2日消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方周大戰”背后 數據時代隱私安全大拷問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21229/111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