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賺錢的電商最后沒干過賠錢的,
曾經最有冠軍相的電商最后只落得了賣身的下場?
“這是我最后一次代表紅孩子講話了。”9月27日,徐沛欣坐在辦公室的大班椅上,雙手枕著頭,身子后仰,一臉的輕松。兩天前,他將自己親手創立的公司賣給了電子商務的后起之秀蘇寧。這個結果算不上太好,做了八年的公司才賣了6600萬美元,還趕不上紅孩子這些年的融資額;不過也算不上太壞,在如今蕭瑟的市道中,能被人看上已經算是難能可貴了。
一切恍如隔世。五年前的2007年,紅孩子的銷售額就已經沖到6億元,成為國內規模最大也最具知名度的B2C電商,并保持盈利到2010年;而如今叱咤風云的京東商城,當年的銷售額也不過只有3.6億元,而且從來沒有賺過錢。為什么賺錢的電商最后沒干過賠錢的,曾經最有冠軍相的電商最后只落得了賣身的下場?
狹小市場
2004年6月,徐沛欣與李陽、楊濤、郭濤4人創立了紅孩子這家公司;除了他之外,其他3位創始人均來自慧聰國際,對于《慧聰商情廣告》這種“類目錄”的企業營銷模式很熟悉,他們希望將這種模式推向消費市場。
他們選擇了母嬰用品這個方向,租了間小辦公室,將商品目錄郵寄給會員,讓會員通過電話下單。一開始,母嬰用品廠商都不愿意供貨,他們只能從超市或經銷商那里采購并將商品存放在辦公室里;接到電話訂單之后,再騎著破舊的三輪車送過去。
他們找到了市場的縫隙,那個時候整個中國都沒有成規模的母嬰電商,剛生完孩子的媽媽們行動不便,對于這種簡單方便的購物方式非常喜愛。到了2005年10月,紅孩子的月銷售額就增長到了4000多萬元,此后幾年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2008年之后,紅孩子放慢了腳步,當年銷售額接近10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67%左右。而到了2009年,紅孩子的銷售額只是微增到11億元,2010年增長到約15億元的最高峰后開始下滑。2012年,紅孩子預計只能完成10億—10.5億元的銷售額。與此同時,京東商城則開始了每年不低于200%的瘋狂增長,2011年的銷售額已達到210億元。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發展的瓶頸,目前中國的電商不過才占到了整個社會零售總額的5%而已,這個比例是沒有辦法做大企業的。”談起紅孩子為什么長不大,徐沛欣頗為激動。他說的確實也是事實。目前國內B2C電商的幾大巨頭如京東、蘇寧易購、凡客,起家時均選擇了一個比母嬰大得多的市場。例如,凡客和京東分別起家于電商市場規模排在前兩位的服裝和3C市場,用戶的重復購買率也比較高,這非常有利于他們迅速做大規模,然后向其它垂直領域擴張。而紅孩子最初起家的母嬰產品市場卻只是看起來很美:母嬰產品雖然號稱有將近2萬億元的市場規模,但是大部分交易仍然通過線下來完成。根據艾瑞咨詢的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母嬰網絡購物市場的交易規模剛剛超過200億元,預計全年將達到610億元,只占到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的4.3%。這么小的池子里要養出條大魚,顯然不太現實。
過慢的轉身
紅孩子不是沒有考慮過品類擴張的問題,但是從2007年開始,4位創始人對于公司未來的擴張方向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李陽等人認為紅孩子應該繼續深耕母嬰用品,推出自有品牌的母嬰產品;徐沛欣則堅持認為紅孩子應該專注于女性用戶,圍繞她們在不同年齡的需求拓展產品品類。風險投資占據了一半席位的紅孩子董事會支持了徐沛欣的意見,這也使得另外3位創始人先后離開了公司。
在這個過程中,紅孩子圍繞女人的需求先后推出了化妝品、食品、保健品等新的品類,并開始從外部大規模引進零售領域的人才。2008年,各大品類的負責人大部分換成了空降的職業經理人;2009年之后,陳爽、田冠勇、李蔚等CXO先后加入紅孩子。
但是,這部走向職業化的豪華戰車卻錯失了擁抱電子商務的良機。從嚴格意義上來看,2011年之前的紅孩子并不是一家以互聯網作為主要銷售渠道的公司:2010年,紅孩子仍然有85%以上的銷售額來自于“目錄+電話”,這也使得紅孩子一時間很難下定決心徹底轉向互聯網,況且歐美零售市場上仍然活躍著規模非常大的目錄銷售公司。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一個龐大的網絡販槍團伙逐漸顯露出來,他們通過網絡采購、工廠加工的方式購買各種槍支零部件,成套組貨后在互聯網上利用論壇、聊天工具發布廣告并與買家聯系,以開淘寶網店拍賣GPS、機油濾芯、改裝螺絲等其他產品為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紅孩子長不大:市場狹小 轉身過慢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21229/11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