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創業家雜志一篇《神秘公司“閃購”估值百億調查》亮瞎了眾多人的“勢利眼”,很多電商公司對這家突然估值“百億”的公司投去羨慕嫉妒恨的目光。閃購的估值似乎讓電商企業重新找到了希望,資本市場又開始用腳投資了,難道電商市場回暖?第二春來了?別扯了,閃購模式能估值百億,要么投資方不用腦子,要么就把消費者當傻子。
閃購的用戶在哪里?
先看所謂的閃購模式,利用傳統媒介資源做傳播介質,把能利用的商品信息都添加上二維碼,然后用戶可通過掃描二維碼下單購物。這種模式看似把原本閑置的傳統媒介資源高效的利用在電商領域,只要在商品廣告旁加上一個二維碼就會產生效益,但對于目前的市場來看,這只是想當然的美好愿景。
利用二維碼購物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消費者認知問題。閃購可能想當然的認為全國13億人都是他的消費者,其實差遠了,既然閃購號稱移動電商,那就來算算移動電商有大的市場容量。目前中國人口約有13.5億,網民5.38億,網購用戶2.1億,移動電商用戶已達千萬級,用過手機二維碼購物的消費者沒有多少人。雖然移動電商市場成交額已有幾百億,但其中淘寶占居75%,其他由京東、騰訊等知名大電商分搶,閃購有多大市場份額?
閃購模式“想當然”
那閃購的市場在哪里?昨天創業家的文章中提到有人表示稱“閃購,首創受全球商業模式保護的F2C(工廠到消費者)商業模式”,這種模式很被人看好。估計看好這種總模式的人要么不是很了解電商行情,要么是有超遠的遠見。消費是建立在溝通之上的,溝通一方面是商品信息的傳遞,一方面是需回答消費者的咨詢,一個二維碼上信息量有限,如何可以讓消費者完全了解商品的信息情況?消費者在電商網站購物時,可以多角度查看商品參數、圖片,還可以看評論,以及向商家咨詢,而這些手機二維碼購物都不具備。商品是可以直接從工廠到消費者手里,但可以并不代表一定會。
創業家文中還“引用”了另一位人士更讓人摸不到頭腦的話,“調研結果顯示,這個世界90%以上的人屬于沖動型購買。過去,商家浪費了很多客戶一瞬間的購買欲望。閃購切入市場比較好的一點是,它能隨時隨地出現在你身邊。”不知道這是哪家調查機構調查的?看到這個數據電商們該哭了,消費者都這么沖動,電商轉化率為什么如此之低?可能那90%的沖動型消費者是其他國家的,而國內的消費者集中在另外10%的理性購買型。雖然生活中沖動消費的情況很多,但也不至于在媒介上看到個商品信息說買就買,如不消費者不差錢還有可能,但在國內不差錢的消費者不多。
文中的另外一句話,給國內零售商來了一擊悶棍,讓國內零售商臊的臉紅,“買東西的時候你能確保它是真的嗎?這種時候閃購就會展現它的作用”,難道國內賣東西需要用二維碼來判斷真假了么?二維碼可以用來防偽么?也許可以,不過二維碼只是信息的載體,誰能確定二維碼上的信息是不是真的?
閃購賺誰的錢?
再看,閃購總裁江林修說“目前掃碼和商城的合作伙伴總共有幾千家。江認為,“一個平臺電商,幾千家企業不算很多,我也可以不管原則、模式,先弄起來再說……有些東西我們是不碰的。淘寶上多是經銷商在經營,而閃購商城則更多是廠商自己運營。”為什么廠商不直接選擇在淘寶上運營,而把運營環節交給了經銷商?能自己運營淘寶的廠商早就在淘寶平臺上運營了,不能的為什么要在閃購平臺上運營?閃購能提供給廠商什么?消費者?沒多少吧?
《創業家》記者在閃購的移動商城發現如下入駐企業,大家電版塊的第一屏都是威力洗衣機;相機版塊里的品牌包括“遠拍王”和“菲星”;電腦整機版塊的第一個產品是“好記星學習平板電腦”。這些品牌并非眾人皆知的知名品牌,非知名品牌的商品消費者購買時就會對商品質量產生疑問,閃購該如何解決消費者的疑問?
其實,閃購賺錢模式很清晰,就是賺代理公司的錢與投資者的錢,閃購向省級獨家代理商收取的品牌授權費年費,可高達數千萬元。剛開始時可能會有“小米神話”現象,沒出問題之前很多人覺得好,但一旦問題爆發,將會墻倒眾人推。
結語
閃購并不具備核心競爭力,電商基因不如淘寶,用戶基數不容騰訊,二維碼技術也沒優勢。淘寶、騰訊要宰割閃購不費吹灰之力啊!閃購真值100億?電商同志們,開葷的時候到了。閃購親,我們悠著點,包裝適可而止,別吹的太過,過猶不及了。
推薦閱讀
據了解,即將發售的iPhone5將不再使用Google地圖,而是使用蘋果公司自己推出的地圖及導航服務,至于地圖如何標注,目前尚不清楚。 近日,微博上熱傳iPhone5自帶地圖中,釣魚島被劃分給了日本。人民網記者就此調研了日>>>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閃購”神話的牛皮吹出了泡沫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21229/11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