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的8月28日,當由新浪CEO曹國偉親自主導的神秘項目微博開始內測的時候,更多還是被看作與飯否、嘀咕、滔滔相似的國內眾多類Twitter產品之一,不過事情的發展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新浪成就了一個不同于美國Twitter的、中國本地化的微博產品,并引發了之后3年中國社交網絡的一場風暴。
于新浪而言,微博業務的崛起讓這家上市10年的老互聯網公司重新煥發生機,于中國的社交網絡而言,微博是一個無法被忽視的里程碑意義的產品,而微博成功背后更值得玩味的則是:一個最不像Facebook思路做出的產品反而引爆了過去3年的社交網絡浪潮。
關于那段歷史,《商業價值》雜志在2010年12月刊《微博照耀新浪》一文中曾做過還原。
“當時我們就認為微博和新浪的基因其實正好搭上了”。王高飛及許多新浪高層至今都認為,“連接網頁的Google和連接人的Facebook是互聯網的兩大基礎設施,是‘道’的層面,而Twitter是‘術’的層面”。但新浪必須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這就要搭上自己的媒體基因。
新浪微博的迅速崛起除了要歸功于一個恰當的發布時機(飯否、嘰歪、嘀咕等微博監管上遇到問題;搜狐白社會的成功讓它堅定走在SNS的路上,并未看好微博客路線),新浪強悍的媒體運營實力還與微博產品深層的設計息息相關,從這個角度,新浪微博是一個最懂中國人微妙心理的產品。
在《商業價值》雜志2011年4月刊《社交新世界》一文中曾分析過新浪微博迅速引爆的深層原因:提起Facebook人們自然想到六度空間理論,六度關系所構建的社交網成為Facebook這個龐大社交網絡的血管和骨骼,這也是無數SNS產品的基礎模型。“但是在新浪微博上,因為鼓勵關注,少量用戶被大量用戶關注,所以新聞很可能在第2步被一個超級鏈接器類型的用戶轉發,新聞就能覆蓋全網,從新浪微博得到的數字是2-3度,而不是許多社會網絡里平均的5-6度。這也成就了微博為信息傳播速度和形態帶來的深層改變。”
不過,在掀起了一波社交網絡浪潮,扮演了中國人社交網絡啟蒙者的角色之后,新浪微博卻發現在社交領域,它正在被借助智能手機迅速崛起的微信逐漸趕上,至少在產品層面,微信被認為更加社交,而微博強烈的媒體屬性讓它越來越像一個營銷平臺。
新聞的嚴肅與社交的戲謔形成了兩個產品截然不同的風格,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在新浪微博上看新聞,對于大多數非加V用戶來說,這是一個45度角仰視大牛的平臺,但總是缺少點社交的氛圍;在看新聞和八卦之余他們更樂于在微信上調侃好友賣萌撒嬌。
433天達成1億用戶,微信的速度看起來像是個奇跡,但是也是一場“在IM關系鏈上做SNS的風險極大之嘗試”(本刊2012年5月 《微信4.0的贏與代價》)。
微信繼承自QQ,在基因上是與微博的弱關系交友不同主打的是手機通訊錄為代表的熟人關系,后來隨著微博和QQ關系鏈的導入讓微信用戶的人際關系鏈變成了“熟人+微博互粉+QQ好友”,再往后為了擴展用戶量,LBS、搖一搖、漂流瓶等陌生人交友模式被引入,微信在功能無比強大又好玩的同時開始面臨關系鏈混亂的潛在風險。
如同《微信4.0的贏與代價》一文中所說:微信擴展產品,做大做強,與此同時卻讓關系鏈混亂,而關系鏈的混亂又將使得它難以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交平臺,限制了其未來發展的廣闊空間。
過去3年是中國社交網絡啟蒙的3年,也是中國人網絡社交從亢奮到回歸常態的3年,不客氣的說,新浪微博和微信的迅速崛起的一個天時地利之一是中國人社交需求帶來的龐大人口紅利,未來更好的社交網絡形態則需要更加扎實的對人的研究和深厚的產品功力。
推薦閱讀
說道LinkedIn的網站設計,多年來還一直原地踏步,之前的版面雜亂,外觀看來甚至有些過時。于是,公司開始借鑒凱蒂的成功方式,加入更多的現代設計元素來進行改版。對LinkedIn來說,凱蒂就是代表簡約的最佳案例。 北京>>>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社交網絡崛起:微博引發中國社交網絡風暴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21229/114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