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當然也可以根據當地群眾反饋更多的污染源,自己手動添加。”劉春蕾介紹,后期他們會調試為自動。
同時,只要在此平臺上創建的地圖都可以和微博與微信結合。
“比如你發現了一個污染源,可以拍圖片并定位,然后在微博上@你關注的那張地圖的微博號,隨后后臺人員便可以接收到相應的信息。”劉春蕾表示。
平臺后續還將支持微信互動,通過這種方式,引入更多的公眾參與。
當然除了微博和微信外,該平臺現在還支持使用“隨手拍污染源”(蘋果手機從appstore應用商店,安卓手機從“應用匯”中,免費搜索下載)獲取其絕對經緯度等多種定位方式。
地圖擁有者通過這些方式得到污染源定位后,便可以進行核實,如果信息內容真實可靠,便可以將此污染源標注在地圖上。
“互動”不僅僅局限于定位,還表現在平臺內置支持微博分享及評論,并且可以在首頁及各個頁面定義本地圖相關的微博賬號名稱,比如本地環保部門的微博、政務微博、媒體及記者微博、環保名人及組織的微博等。
“一張地圖不僅僅是要滿足環保圈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該地圖能夠銜接上大眾的需求。” 阿拉善SEE公益機構項目總監郭霞表示,比如買房子的時候,你可以使用相應的環境污染地圖定位自己的所選小區周圍是否與“污染為鄰”,并可以評論。
兩張區域污染地圖已上線
該地圖平臺的第一類青睞者是眾多環保組織。
“環保組織對地圖的需求很大,但它們并沒有編程等方面的技術支持。很多環保組織都非常草根,也不可能花很多錢進行專門的地圖開發。”劉春蕾表示。
的確,眾多環保組織都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們非常渴望有一張自己的地圖,把自己的調查結果通過地圖直觀地反映出來,并可以與大眾有一個交流的空間。
“我最近一直都在詢問環境污染地圖的事情,很多人都告訴我需要有專門的編程人員提供技術支持,單憑我們一個機構的力量是辦不到的。”供職于一家國際環保組織的曉偉(化名)對本報記者表示。
這種情況或許會有所改變。
4月7日,環保地圖平臺上線后,該平臺就已擁有了兩張地方環境污染地圖,一張來自浙江紹興,另一張來自于上海。
前者是浙江紹興朝露環保公益服務中心,根據自己掌握的數據制作的污染地圖,而后者是劉春蕾自己制作的示范地圖。
目前在該平臺創建的地圖可以分類為水污染、空氣污染、重金屬污染、生態破壞、垃圾污染以及其他等六類。
以上海環保地圖為例,本報記者點擊進入后一共顯示了8條污染源,其中3條水污染和5條空氣污染。再點入水污染子項目后,三個紅點定位坐標便直觀地顯示在地圖上,比如“漢高化學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此外,該平臺上環評功能也即將在5月份推出。
“這也是以環保組織為主導,他們可選擇自己周圍的環評項目并添加至地圖上。”劉春蕾介紹,這樣環評信息再也不會處于角落,附近居民便可以一目了然其環評公式并反映出異議。
污染地圖突圍防治難題?
事實上,繪制環境污染地圖在國內外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先有美國環保署的 TRI環境污染地圖,后有歐盟的PRTR環境污染地圖。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環境污染地圖也有一個專業的定義。
環境污染地圖是指反映環境被污染情況的地圖,其內容反映環境污染的時空變化,包括污染的有害物質物類、污染源分布、污染物濃度、污染物擴散范圍及其在方向和時間上的變化等一系列內容和指示,為及時采取防治污染的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而在中國目前最有名的環境污染地圖當屬由公共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2006年之后推出的民間版中國水污染地圖。
后來,一些地方的環保組織如浙江的綠色浙江采用了國外Ushahidi的軟件繪制了浙江省的“水地圖”,著名環保人士馮永鋒和清華大學一批人又開發了“開放文明地圖”。
劉春蕾觀察判斷指出目前中國有三類環境污染地圖:第一類為馬軍團隊所作的地圖,相對較為完整,但是缺乏與普通大眾互動即不能直接上傳數據,且數據豐富度有限;第二類為開放文明地圖,這是基于在服務器上開發,以一張地圖收集及展示多種類型的信息,包括環保、公益、美麗中國等;第三類為類似紅樹林保護的示意地圖,并不是一張動態地圖。
不過,“這些地圖的使用較為局限,僅限于環保圈里的人。”郭霞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所提及的浙江“水地圖”幾乎擁有和在環保地圖平臺上創建的地圖相似的功能,但該“水地圖”僅限于錢塘江流域,而劉春蕾所提供的是一個可以集所有環境污染地圖為一體的平臺,并且提供免費技術支持。
準確污染數據難獲得
顯然,有一個好的平臺只是架起一個框架,而框架則需要實質性內容去填充才能凸顯出具體的價值。
不過,“對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是非常艱難的。”曾有數據整理并制作成地圖經驗的馬軍對本報記者表示,一般而言,一張環境污染地圖的數據來自官方公開渠道,其中包括政府所公布的年報、公報、環保部門的網站,也包括來自環保組織、專門機構或者個人自愿者提供的數據等等。
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環保信息披露方面已有巨大進展。但這距離滿足公眾的環境知情權,還有很大距離。目前的信息公布并不系統,發布經常是不定期、不完整,隨意性很強。
近來流行的靠公民社會“隨手拍定污染源”對收集數據起到一定幫助作用。
盡管如此,數據的正確性仍需專門機構或是環保組織核查,這也是繪制一張環境污染地圖最費精力的地方。
不過郭霞表示,“現在地圖不是主要問題,而真正的問題是公民社會,如何運用地圖讓老百姓知道環境污染問題并且關注這個問題。”
另外,劉春蕾有一個顧慮就是怕運營上涉及敏感信息會碰到法律問題。
“比如有的人提供的污染源或定位敏感,比如軍工或者國家重點管控的企業。有朋友告訴我這樣可能會受到地方政府或者相關部門的打壓”,并且貼上“泄露國家機密”的標簽。
因此,在未來他會考慮請公益律師加盟作為平臺的法律顧問,防范于未然。
“如果涉及到這些內容,我們會請律師來評估。如果可能涉及違法,我們會從后臺進行刪除。”劉春蕾說。
推薦閱讀
“自動駕駛這件事情,我相信最晚到2030年可完全商業化,而且普及程度很高。信息文明可能顛覆工業文明,使得人再一次成為自己的主人。”在4月13日舉行的中國信息化百人會“信息化、創新、產業升級”專題研討會上,信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開放型污染地圖平臺誕生:IT創新助力環保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30416/26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