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移動互聯已經非常深刻的改變了中國大都市人的生活和消費習慣,這種改變是如此深刻,以至于稍稍忤逆了移動互聯大趨勢的事物,都會無情的被消費者拋棄……分眾傳媒Q卡之死,就在于沒有充分認識到移動互聯江湖的簡單直接,而偏偏用復雜的手段去闖蕩。
從Q卡之殤看移動互聯對城市消費模式的改造
移動互聯已經非常深刻的改變了中國大都市人的生活和消費習慣,這種改變是如此深刻,以至于稍稍忤逆了移動互聯大趨勢的事物,都會無情的被消費者拋棄,沒有一點猶豫。這一點,從分眾傳媒Q卡戰略的失敗就可見一斑。
從轟轟烈烈到壯烈只有短短一年
2011年,分眾傳媒開始全面的改造其位于北京、上海等七個全國核心消費城市的視頻廣告屏,在原有的視頻播放屏幕下,加裝了三塊可以感應的小屏幕,作為促銷活動的宣傳點和互動點。同時在該屏幕中還頗有創意的加裝了一個Q卡取卡處。消費者可以現場免費領導一張采用RFID技術的Q卡,激活后即可在互動屏的感應區刷Q卡,廣告屏中顯示的優惠信息就會以短信形式發到手機上,用戶憑該信息可去商家消費或享受優惠。
據當年分眾的戰略規劃,小小的Q卡承載了分眾戰略轉型的大任務:分眾希望通過加裝的小屏幕和Q卡作為媒介,讓消費者現場領取優惠短信,引導觀看廣告屏的消費者到終端門店消費。實質上分眾希望借助Q卡這個小小的道具,實現整個分眾傳媒商業模式的轉變:
1. 從單向的廣告發布平臺,轉變可以和消費者進行雙向互動的溝通平臺。
2. 從告知消費者的廣告商,轉變為引導消費者消費的評論商。
3. 從單純賺廣告費,轉變為從廣告費到終端的提成或介紹費雙向收費。
這三重轉變,被江南春命名為:“SOLOMO+O2O”。 即social(社交), location(位置), mobile(移動)+online to offline。聽上去很炫,看上去很美,搭配著江南春和分眾兩個有魔力的名字,似乎Q卡橫掃江湖已經沒有懸念了。一時間輿論的風向所指,都是分眾的資源整合多么強大、資本如何看好、分析師評論給出A+、業內巨頭翹起大拇指……3個月后,Q卡注冊用戶達到250萬的消息更加刺激了市場的眼球。但是轉眼一年時間過去了,Q卡結局如何?似乎不用說,原本的SOLOMO+O2O已經“壯烈”了,小屏幕已經從設想中的互動區重新回歸了廣告區,而Q卡也無聲無息的從消費者的錢包鑰匙手機上消失了。
究竟發生了什么事讓分眾的夢想擱淺了呢?
與移動互聯大潮逆向行駛的Q卡
現在回過頭來看分眾傳媒的Q卡模式,我們會發現這一整套模式存在很多硬傷,甚至和移動互聯的大趨勢是逆向的:
復雜的互動體驗。Q卡的促銷領取方式是:第一步,先從分眾的屏幕上閱讀促銷廣告;第二步,在小屏上刷Q卡;第三步,等待分眾將優惠券或贈品發送到手機上;第四步,拿著手機上的贈品消費。消費者要獲得一個優惠券,需要在兩個地點動用三種媒體做四個動作,這一過程在移動互聯的時代,顯然太過于復雜了。在這個凡事都要簡便快捷,追求速度感的移動互聯時代,消費者為什么要花這么多時間精力來獲得一個優惠券呢?更何況消費者還有更簡便可以獲得同類利益的維絡城、大眾點評等手段。
溝通深度太淺。從分眾的期待看,Q卡承載者分眾和消費者溝通互動的中介作用。但是這種互動無論從時間還是內容上都太膚淺。首先從時間看,分眾的廣告屏位置決定了溝通時間最多兩分鐘,這么短的時間里,消費者根本無法深刻了解促銷背后的利益。而從溝通的深度上,很遺憾的分眾的溝通模式還是單向的信息傳播,消費者根本無法從眾多選項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面對每個小屏幕,只能選或不選,從溝通意義上說,這種互動是很粗暴的。時間短+粗暴溝通,分眾很難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信息指導者的形象。
敲打消費者的私密殼。從互聯網時代開始,藏在網絡背后已經成了消費者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雖然更多時候這種保護僅僅是心理層面的,但是卻因為讓消費者產生了“我做的事情沒人知道”而形成了安全感,這種安全感讓消費者更為放松,在做出消費者決策時更為積極主動,移動互聯的時代里,這種安全感反而更強化了。但是分眾的屏幕互動方式反而是打破了這種安全感,像敲開了消費者的保護殼一樣,讓消費者做出的選擇公開在電梯這個小環境里,或者公開在同事面前。這樣無形中增加了消費者做出選擇的顧忌,比如減肥、醫藥、保健品等廣告。
地理空間錯位。分眾的廣告屏一般鋪設在辦公空間,而優惠券所在的店鋪遠在娛樂空間。先不說處在工作狀態的消費者是否有心情悠哉的選擇優惠券,單單是地理空間上的距離,就足以讓消費者考慮的時間超過2分鐘,因為消費者首先要弄清優惠券要去哪里用,然后才會考慮適不適合自己用……這種猶豫過程就極大的減少了消費者沖動選擇的可能性。反觀模式相近的維絡城,普遍設在休閑購物區的方式,讓消費者就近選擇就近消費,極大的方便了消費者的購物。
被高估的兩分鐘。而更重要的是,江南春很顯然高估了等電梯的兩分鐘時間里,分眾的屏幕的影響力。智能化手機普及的今天,這兩分鐘消費者完全可以發微博、可以閱讀網絡小說、看電影,看分眾屏幕的排序已經非常靠后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分眾吸引消費者的唯一出路是將廣告的內容吸引力發揮到極致,用內容和智能手機爭奪這短短的時間,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其廣告屏的效果,而不是從渠道著手。從這個意義上說,分眾的發展方向完全錯了。
以上的問題,直接阻礙了消費者從分眾的平臺獲得互動體驗,而沒有互動,就更無法讓分眾收獲消費者的購買,數據分析也就成了緣木求魚,導致分眾的設想落空。如果仔細分析Q卡為什么會和當初江南春的野心180度背離?Q卡歸根結底是要將傳統的廣告業務硬生生捆綁上移動互聯的發展趨勢,現在看上去,這種捆綁更像是拉郎配而不是情投意合——太生硬了。
生硬的原因可以歸結到一句話:Q卡從使用模式上就偏離了移動互聯時代的消費者信息獲取和互動的大趨勢。那么移動互聯時代,城市的消費模式已經發生了哪些重要的改變?
移動互聯時代城市消費何去何從?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移動互聯時代,消費者的信息收集、比較、分析、做出購買決策的平臺已經很明顯的聚焦在智能手機終端上,所有的信息、娛樂、社交、工作安排都以手機作為核心節點,手機正起著重塑消費者生活模式的作用。在這個大背景下,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當代城市消費的習慣有非常顯著的四個趨勢:
推薦閱讀
三星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張元基(居中)代表中國三星接受表彰。 中新網4月19日電 今日,代表中國慈善領域的最高政府獎項——第八屆“中華慈善獎”頒獎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中國三星憑借2012年度在公益慈善事業的突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從Q卡之殤看移動互聯對城市消費模式的改造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30419/266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