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預計會在下個月發布新的iPhone手機,隨之而來的,將會出現一批會過時的手機配件,但是本文介紹的五款配件絕對安全,不會受到iPhone手機更新換代的影響。
iPhone,曾經被看作是改變計算機世界的革命性產品,如今卻在苦苦掙扎,因為它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通了,甚至人們討論黃金iPhone還會遭到嘲笑,因為現在蘋果居然會更注重iPhone的手機外觀,而非其內在。
即便是這樣,就筆者個人而言,iPhone仍然是一款提高生活質量的產品。它不僅能幫助我更好的工作,提醒我身在何處,還能為我提供娛樂。選擇iPhone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周圍存在廣闊的“iPhone經濟”:由于iPhone相對標準化的型號,讓外界可以生產許多與之配套的配件,并為用戶提供更加時尚的手機使用體驗。在這些iPhone手機配件中,有些略顯平庸,有些則不夠得當,有些十分有趣,有些還非常有用。
還有一件事,可能會讓iPhone用戶和配件生產商擔心,那就是,如果蘋果推出一款新型號,比如外界盛傳的iPhone 5S,是否會對我們目前使用的配件產生影響呢?在此,筆者決定分享五款最有用的iPhone配件,當然這也是我從一位科技作家那里偶爾發現的。這些配件的價格非常合理,而且好消息是,即便蘋果推出新型iPhone手機,這些配件都已經通過了驗證,他們絕對能夠正常使用。
BookBook iPhone 5錢包手機殼 59.99美元
如果說有些產品徹底改變了筆者做事方式的話,BookBook iPhone 5 錢包手機殼就是其中之一。我現在已經無法回到過去的那種方式了。實際上,我從iPhone 4S開始就使用BookBook錢包手機殼,毋庸置疑,它太棒了。這是我見過將錢包和手機殼整合最好的配件了,而且最新的iPhone 5手機殼上還搭配了一個攝像頭孔。當然,市面上也有許多錢包和手機殼結合在一起的配件,筆者也嘗試過一些,但是BookBook仍然是我最喜歡使用的,因為它不僅堅固有型,而且還方便放現金。好消息是,iPhone5S和iPhone 5相比,預計不會在物理外觀上最太大改變, 因此,買一個BookBook錢包手機殼應該很安全。
Tiltpod鑰匙鏈底座 14.99美元
筆者不知道讀者是什么樣,但如果有足夠的時間我寧愿讓別人給我拍張照片,而不是去給別人拍照片。但如果你有了 Tiltpod,這一切將都不再是問題。 這款可以從三面支撐手機的設備看起來絕對不會象iHandle的單面支撐那么蠢。不過,用戶必須要找一個足夠高的平臺去放這款配件,這樣才能獲得一個好的拍攝角度。 除此之外,這款小配件還可以掛在鑰匙鏈上,這樣一旦你需要,可以隨時隨地使用了。
Cocoon Grid-It收納板整理包 24.95美元
這個配件和其他配件不一樣,別的配件都是需要和iPhone連接的,而它則是把iPhone以及其他配件收集歸納到一起。這款整理工具可以整理一些小配件(比如耳機,存儲器,等等),而且使用簡單,更方便管理。對于那些在咖啡店工作的人或是商旅人士來說,非常不錯。
可旋轉迷你電源插頭適配器 24.99美元
目前只有那些比較時尚的家庭,在裝修房子的時候會在墻壁上安裝內置的USB插口適配器�?杉词乖诮裉欤覀円话慵彝ヒ膊粫诩依镅b修的時候設計這樣的插頭。(也許我們的后代會很難想象我們的生活)。這個方便的小適配器插口數量是其他適配器的兩倍,而且可以插入任何類型的插頭,并配有兩個USB端口。在辦公室、臥室、廚房,甚至旅行,你都可以方便使用。
Bose SoundLink藍牙音箱 299.95美元
這款揚聲器音箱系統在業界已經小有名氣,當然在手提式藍牙音箱行業里,它也有許多競爭對手……那么,為什么筆者不厭其煩的推薦這款Bose音箱呢?答案非常簡單:和筆者測試過的其他音箱相比(我測試過許多音箱),這款音箱的聲音質量最好。而且它的設計也非常不可肆意,其立式折頁設計,就像是一本書的封面。許多款iPhone手機的設計都側重于內容應用,而大多數應用的聲音效果類型多樣,這款音箱能出色的處理各種聲音。在我每次旅行時,都帶著它,特別是在做演示時,它還可以用作備用音箱,有時候它的聲音效果可以滿足一個小房間大小的需要。而且我的同事們也經常向我借用這款藍牙音箱,簡單的說,它就是那么好。
同志們,你有特別喜歡的iPhone配件嗎?
(via readwhite 譯/快鯉魚)
推薦閱讀
女鞋網站ShoeDazzle被收購,估值卻從2.4億降至3000萬美元!
近期女鞋銷售網站ShoeDazzle宣布被時尚購物網站JustFab收購,ShoeDazzle公司由Brian Lee, Robert Shapiro, 和名人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上圖)共同創建。收>>>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下個月新iPhone又來了,推薦5款永不過時的配件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30824/28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