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每有人問起“誰是約翰·納什”時,人們多數(shù)不會向他講解“納什均衡”或者博弈論,而會說:他就是當年那部獨攬4項奧斯卡大獎的電影《美麗心靈》的真實原型。
約翰·納什
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藝術(shù)的傳播功力。現(xiàn)在,每有人問起“誰是約翰·納什”時,人們多數(shù)不會向他講解“納什均衡”或者博弈論,而會說:他就是當年那部獨攬4項奧斯卡大獎的電影《美麗心靈》的真實原型。也可能,有人不甚客氣的說,他就是“當世最著名的幾個瘋子之一”。
如果不是有電影帶來的先入為主的情緒,或許人們也不那么容易在納什身上解讀出憂傷。在文字資料中,納什的經(jīng)歷亦簡明如水:體貼的家庭、少年天才、20歲就在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僅僅27頁紙的博士論文中出現(xiàn)了后來著名的“納什均衡”理論,時年不過22歲。這個人們說起博弈論就不能不提到的名字,被填在了1994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一欄。
但那部傳記型電影,卻呈現(xiàn)給我們一個最令人感傷的身影。起初只是獨來獨往、不善交際或在學術(shù)上有悖于傳統(tǒng)而已,但或許是持續(xù)性的癡迷在他所愛的學科里,或許是我們不得而知的那些天才靈感般降臨的念頭,讓他迷失在無法抵御的錯覺中,30歲的納什患上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癥。幻聽和幻覺開始覆蓋了納什的一切,他看到《紐約時報》上每一個字母都潛藏著神秘的密碼等待他來解讀;他認為世間一切都可以用數(shù)學公式來表達;他衣衫襤褸,成為一個常春藤校園里游蕩著的悲涼的幽靈。這個“神秘的來自西弗吉尼亞的英俊天才”,就快要被授予數(shù)學界至高榮譽的菲爾茲獎,但他本人處于夢境一般的精神狀態(tài)讓那時的他與各種獎項失之交臂。
而今天,在2011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人們看到這位瘦削的老者,他眼神靜默、神色仍露貴族般端然,或許是有點稍顯木訥,但仍與其他人一般無二。他的演講開門見山,似除了數(shù)學與經(jīng)濟學外,連句應景的話也不愿多說,談到通貨膨脹時,他說出自己的觀點:“通貨膨脹不是什么問題。如果有一個誠信的,像模像樣的政府當局,他們發(fā)行真正的貨幣,前提就是這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的儲蓄也應該有這種貨幣來定價,并且有指數(shù)來衡量是否存在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那么,我個人觀點是理論上貨幣通貨膨脹應該是零。”
納什接著談到個人儲蓄欲購置不動產(chǎn)的問題:“至于儲蓄賬戶吸引你的條件,讓我們設想一個情景,這個人作出決定,是否把自己的錢存到儲蓄賬戶中或者用其他的方式來理財,美國的金融或銀行機構(gòu)很少宣傳,但是實際上他們的儲蓄利率都低于這個國家貨幣通脹合理期待值,這個人把錢存起來呢還是直接購買房屋?很明顯,這不是簡單的節(jié)不節(jié)儉過日子的問題。還得考慮國家貨幣價值在未來是不確定的這一因素,所以更合理的選擇是直接去買房而不是先存款等到自己得錢夠付首付的時候再買房。”
他向大家解釋這其中的博弈理論:“博弈不僅僅是成功、失敗和平局,主要的概念是營利的概念,博弈是在同一時間同時采取的所有行動,界定營利的衡量可以是有可分割性,可衡量性比較好的貨幣,同時這種博弈的情況,博弈的行動持續(xù)很長時間。”
納什又引回剛才的話題:“在貸款領(lǐng)域,如果人們不知道未來通脹的程度,我們就要進行條件的改變。美國有一種貸款利率是根據(jù)市場利率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我們在研究這些合同的時候,特別是在商業(yè)管理學院研究這些合同的時候,感覺到在合同博弈當中似乎也另一個主體,就是主權(quán)國家。這個主權(quán)國家根據(jù)合同的條款提供貨幣媒介。而我的基本想法就是,如果一個主權(quán)國家的貨幣不夠穩(wěn)定,不夠可靠,那么制定商業(yè)合作的條件就會讓人感到不安,通貨膨脹一直都和不可預見性聯(lián)系在一起,如果瑞典科朗制定了1%的目標通脹率,但是我們也不會說期待瑞典科朗通脹率就是1%,因為還有其他不確定因素,我建議政治的決策者和商業(yè)決策者,如果長期制訂合理的政策,就應該考慮到這些不確定性。”
盡管充滿錯綜復雜的理論、抽絲剝繭般的數(shù)字,但這就是納什為之著迷的話題,他侃侃而談徜徉其中。他的妻子,在席上靜靜聆聽。
電影中,納什最終從精神世界的泥淖中跋涉而出。依靠了他自身的強韌毅力“以理性分辨非理性,以常識分辨錯覺”,更大一部分是身邊堅定之人的守護,如同片中動人對白:“你想知道什么是真實的?你、我和心靈。”(張夢然)
推薦閱讀
英攝影師相機還原歷史場景 照片生動逼真(圖) 或許歷史學家曾有遺憾,若照相機能早日發(fā)明,就會有更多的歷史被直觀地記錄下來。不過,英國攝影師雷德-桑德斯的攝影展能夠讓歷史愛好者一睹歷史風云。>>>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走近《美麗心靈》真實原型 瘋子納什癡迷數(shù)學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11010/1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