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紐約舉行的“馬拉松之母”比賽,參加人數輕易就超過47000人,舉辦方甚至計劃在第二天繼續比賽,這樣就能吸引到將近10萬人參加。這意味著在兩天比賽結束后,將留下數以十噸計的垃圾。
沒錯,競技賽跑很有趣,但是今天規模性的馬拉松比賽也給環境帶來深刻影響
從地球上的一個點到另一個點,很難想象有比跑步更環保的方式,在跑步的過程中,沒有消耗石油,沒有磨損自行車輪胎,沒有使用電力,在有些地方你甚至不需要穿鞋子。可是實際情況并非總是如此,當 21250名跑步愛好者參加不久前在華盛頓舉行的第36屆年度軍人馬拉松比賽后,人們出乎意料地發現,這場全程41.92公里的比賽能制造出多少東西:數不清的紙杯、數不清的塑料瓶子、數不清的塑料袋、數不清的冷敷塊、數不清的毯子,數不清的印刷小冊子,還有志愿者和參賽者每人一件、專門印制的T恤,所有這些都在耗費我們的資源,同時在短時間內就變成垃圾,給環境的壓力是難以想象的。
可是相對于其它的大型馬拉松比賽,軍人馬拉松還不是規模最大的,在紐約舉行的“馬拉松之母”比賽,參加人數輕易就超過47000人,而且每年都在增加,舉辦方甚至計劃在第二天繼續比賽,這樣就能吸引到將近10萬人參加。這意味著在兩天比賽結束后,將留下數以十噸計的垃圾。在日本舉行的規模最大的馬拉松比賽,參加者超過5萬,使用的紙杯接近70萬個,需要1.8萬志愿者維護現場,所有人在現場制造的垃圾和二氧化碳等同于30萬人在一天內制造的。
大型馬拉松比賽給環境造成的壓力是綜合性的,不僅是產生垃圾這么簡單,還涉及我們怎樣來到比賽現場?多少人采用各種交通方式,會因此產生多少溫室氣體?我們使用的產品是怎樣生產的,在選手們獲得獎牌,所有人都高興回家后,這些產品被如何處置?很多馬拉松比賽就像大型節日,舉辦方會推出琳瑯滿目的紀念品,T 恤、紙袋、毛巾、鑰匙扣、甚至還有特別版紅酒,這些產品中多少會最終變成垃圾、每年垃圾的回收率又是多少?沿途參賽者和觀眾會產生如香蕉皮、餅干等大量棄置食物,這些食物產生的甲烷是污染性高的溫室氣體,它們會被如何處置?沿途設置的流動洗手間是否使用有毒的化學清潔劑?還有,眾多選手跑步時產生多少二氧化碳?所有這些都讓人產生這樣的疑問:馬拉松能否成為綠色比賽?
尷尬的現實是,為了健康而賽跑卻給環境造成額外負擔;好消息是,越來越多大型馬拉松比賽已經意識到這個現實,并都在努力減輕踩下的環境腳印。例如,使用的紙杯采用環保材料制成,現場活動者身穿的制服是回收塑料瓶再生的,能量供應采用太陽能供電板或者其他綠色能源,減半小冊子的印刷量、使用環保車為精英跑手領路……可是這些努力在學者和環保人士看來還是不夠的,一場比賽下來,仍造成驚人浪費。
美國成立的環保組織“負責運動協會”旨在鼓勵大型比賽更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該組織為大型比賽制定了詳細的環保計分標準,只有達到基本分數的賽事才能獲得綠色環保證書。該標準考慮了比賽中的41個因素,分為W aste(垃圾,要求產生的垃圾平均到每個參賽者少于2磅)、Clim ate and Energy(氣候和能源)、Pro-curem ent and Sourcing(采購)、 Com m u-nityIm pact(社會影響)、C om m unityInvolvem ent(社區參與)、H ealthStyle(推動健康)、Inclusion(鼓勵參與比賽)及Innovation(創意)8組標準。利用標準化手段評價比賽的可持續性,給出的證書也是分級的。如果一項比賽能達到22項標準,能得到《基礎綠色證書》,如果能符合38項或者更高標準,能獲得《常綠高級證書》,最后還評選出金銀銅三個最高獎項。
“負責運動協會”為大型比賽提供很多環保建議,減少在紀念袋中放置的宣傳單張,采用上網無紙化注冊,發放更少塑料袋,鼓勵參加者和觀眾利用公共交通到達比賽開始的地點。此外,該組織也審查舉辦方是否有社區參與深度,是否將比賽收益的部分捐贈給當地社區,是否照顧到女性、少數族裔和殘疾人參賽者等。
在幾項知名度最高、規模最大的比賽中,軍人馬拉松從2009年到2010年都獲得綠色證書銀獎,芝加哥馬拉松比賽在2010年和2011年都獲得證書,但是波士頓馬拉松比賽和紐約的“馬拉松之母”都還沒有獲得證書。2011年,獲得金獎的比賽是加州的BigSur馬拉松賽。2011年這項比賽的垃圾分類比率是96.52%,比前一年增加了10個百分點,剩余食物賣給了附近的酒莊作為種植葡萄的廢料,幾乎沒有產生什么垃圾。終點的一半電力是由腳踏車發電,由熱心的跑手和志愿者幫忙踩,大會終點的帳篷、圍欄和垃圾筒都是向區內其他組織借的,不需要額外添置。甚至連獎牌也由金屬改成陶制,由當地藝術家設計。
設計一場環保的大型比賽相對傳統比賽需要更多后勤安排和支持,現在開始有些賽事成立專門的“綠色小組”,分揀比賽后產生的大量香蕉皮和紙杯。“環保后勤”是一家專門為運動項目提供環保后勤建議的咨詢公司,該公司的創始人、《環保賽跑:路上競技管理守則》的作者凱斯說,只考慮垃圾的處理其實具有很大的誤導性,誠然,垃圾是比賽中最顯而易見的污染,但很多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例如紙杯,只要送到正確的工廠,100%都能被分解回收。只要恰當地分類、分揀,其他很多垃圾也是能被循環利用的,例如毯子、計時器,甚至是杜邦的防塵口罩。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勸說組辦者減少紀念品,例如T恤和獎牌。這些東西或許是“不可侵犯的”,如果說馬拉松是商業化最成功的比賽之一,T恤作為商業化的重要工具功不可沒。此外,有哪個參賽者不希望得到獎牌?可以考慮使用可再生材料制作T 恤,如果參賽者要獎章,可要求他們適當付費。
對于環保的要求,需要跑手的支持,如果參賽者要求比賽更加環保,組辦方才會往這個方向努力。目前跑手們還沒有到根據賽事組辦的環保程度進行自由選擇的水準,顯然,他們應該開始意識到這一點,讓比賽更有意義。
人:天生馬拉松跑手
人類其實不是跑步高手。不過我們擅長的是考驗持久性的長跑。一般人在7分半鐘時間里能跑完 1.6公里,而頂級馬拉松男選手能在兩小時內保持每5分鐘完成1.6公里的速度。體重在150磅左右、和人類體格相近的四足動物,一般能在9分半鐘時間里完成1.6公里距離,其中還需要數次休息。人類的慢跑水準相當于一匹體重1000磅的馬。
在動物世界,能適應持久慢跑的并不多,除了人類之外,大概有狼、狗、豺狼、野牛和馬,在靈長類動物中,我們是唯一出色的。是否因為我們會雙足行走,才會擅長慢跑?耐久性長跑在人類發展初期是否具有巨大的進化優勢?家們正在研究這些問題。對于走和跑,人類的很多特征確實有利,例如很長的雙腿使步伐距離增長,可是走和跑畢竟是完全不同的運動。行走中的人,利用地心引力的幫助,就好像一個左右搖擺的鐘擺,并不太費勁,可是跑步需要更多肌肉和肌腱參與,好像彈簧一樣釋放并儲存能量。此外,跑步要求身體,尤其是軀干更具有穩定性。對智人的體格研究發現,在其臀部有大量肌肉連接髖部和脊柱底部,可是從猿類的化石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同一部位的肌肉要少得多。如果你讓一只大猩猩穿上褲子,就明白那樣子會有多滑稽,大猩猩的臀部肌肉同樣很有限。大量臀部肌肉不僅保證穿上褲子更好看,也使跑步過程中髖部更穩定,釋放能量更高效。但是,在平地上行走時,這些肌肉是不被使用的。相對于軀干,大猩猩在肩膀以上的穩定性特別強,有很多強力肌肉連接脊柱和頭部,可是對于人類,這個部位的肌肉要少得多,也弱得多,這也有原因的。當我們走路的時候,肩膀并不需要太多運動,可是在跑步的時候,因為肩部和頭部的聯系相對較松,肩膀能輕松并強有力地擺動,擺動的方向和髖部的擺動方向正好相反,這種反向扭動有助于保持身體平衡。此外因為從肩部到頭部只有一塊斜方肌連接,在跑步時我們可以擺動上身卻不需要搖頭晃腦,這樣不僅不會頭昏,也使我們能注視前方看清方向。就算如此,跑步時頭部的晃動比走路時還是多很多,不過人類具有很多“防搖頭”特征,這些特征是猿類沒有的。首先我們具有內耳里的半規管,3條半規管能通知大腦減少晃動,時刻保持正確向上的方向、防止過分點頭。從顱骨底部到脖子底部還有一條非常有彈性的肌腱,能抵消點頭帶給大腦的沖擊,類似結構在狗和馬這類擅長長跑的動物身上也發現,但是在貓身上卻沒有。人體這種適合長跑的結構在早期會否具有明顯的進化優勢呢?研究者認為,早期人類在炎熱、廣袤的非洲大草原上遷徙過長距離,更傾向行走、慢跑,而不是短跑。這么做能最有機會遇到動物腐尸的機會。在發明矛和弓箭之前,為了捕食,他們才開始無奈嘗試快速奔跑。看到今天的人們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更證明人類是最成功的、最適應長跑的動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