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楊 北京報道
“我個人認為,因為Facebook的上市,中國SNS市場會迎來另外一個爆發期。”說這話時,天際網(www.tianji.com)CEO林廷翰(微博)頗為激動。
資本市場和投資機構也同樣激動,Facebook的上市對于在凄風苦雨中的互聯網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2月2日Facebook正式IPO,股票代碼“FB”。盡管上市地與上市時間都尚未確定,但50億美元的融資額、1000億美元的估值仍足以讓人心跳加快。
對天際網這家國內最早成立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簡稱SNS)網站而言,是否可預期一個同樣燦爛的未來?在Facebook即將IPO的消息傳出后,中國SNS概念股普漲,世紀佳緣(微博)上漲11.41%、人人網(微博)漲幅則為26.68%。
在互聯網這個“快魚吃慢魚”的領域中,成立7年的天際網仍是個“發展中的初級創業公司”。據了解天際網遲至去年年底,才開始建立銷售團隊。
2004年底,林廷翰第二次創業,天際網誕生。這位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歷任新浪副總裁、蘋果大中國區業務拓展總監,此前曾創辦過Q點網(Qzone.com,是中國最大的年輕人娛樂社區)。
后起的人人網(紐交所股票代碼:RENN)已上市,“天際網針對的是小眾市場而不是大眾娛樂市場。”林廷翰在微博上曾如此說,其定位的是“精英人士職業社交平臺”(商務社交網絡,簡稱BSNS)。這樣的定位曾使得LinkedIn在金融危機后一枝獨秀。
但BSNS顯然不是一個小眾市場。
社會化招聘網站JobVite的報告顯示,大約有89%的美國公司使用社會化媒體進行招聘,其中80%使用Linkedin、50%、45%則使用了Facebook和Twitter。LinkedIn、Facebook的相繼上市,市場對其的估值分別是當前收入的44倍、27倍。
但這與林廷翰所言及的“爆發期”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系?
答案也許仍是個問號。
“拐點來了?”
在天際網的預期中,“接下去的兩年會是新增用戶的爆發期”。從去年年底開始,這家BSNS號稱到2013年其用戶數將突破3500萬。截至今年年底這個數字僅為900萬,也就是說天際網需要以將近翻番的速度增加新用戶。
這是否癡人說夢?
林廷翰并不覺得,LinkedIn提供了一個橫向的參照系。2007年LinkedIn的用戶數達到1000萬,2008年其用戶增速突然爆發達到3000萬,此后的用戶年復合增長率始終保持在76%左右。
“天際網已經接近1000萬的臨界點,接下去可能一年、可能一年半或者兩年估計就能做到3000萬用戶。”林廷翰認為。天際網過去一年的增長曲線或許也給了他信心,其2011年的單月新增用戶量都在10萬左右,而接近年末時的單月新增用戶量則達到了50萬。
然而一個問題是:LinkedIn的經驗在天際網是否適用?LinkedIn僅用了不到500天其用戶數量就達到了100萬;反觀天際網,達到同等體量則用了3年的時間,此外,早在2007年天際網就預期2009年底就將達到千萬用戶的體量。
“我們預估了創業的艱難,卻仍然沒有估算到會如此艱難。”天際網創始人林廷翰認為,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用戶群體的不成熟”。
BSNS網站大街網CEO王秀娟指出,LinkedIn用戶的平均年齡是43歲,“也就是說50多歲、60多歲的人也在用它”。但國內互聯網核心用戶的年齡在25歲到4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0歲。
而天際網使用者中曾有這樣的抱怨:不知道上去之后能干什么?“網頁架構、產品設計、用戶交互性都沒有特別出挑的地方。”
林廷翰對此并不諱言,“早期的LinkedIn交互性更差,其用戶甚至不能發消息給好友”。迄今,BSNS提供哪些服務更能吸引用戶仍沒有定論。天際網已經發展出2200多個群組、78028個論壇主題以及3000多個線上線下活動。
傍上“大佬”Viadeo
無論外界有何種態度,天際網已經決定“破殼而出”。
在過去四五個月時間里,與新增用戶同步增長的則是其團隊的擴張,目前已經有將近100人。
或許要反觀其歷史數據,才能看出這種變化對天際網而言的意義:在創業的頭3-4年,其團隊始終只有10-20人,每月的成本控制在1.5萬美元左右。如果沒有這樣的克制,“恐怕我們早就死了”。林廷翰認為,有些創業者是死在自己的沖動上。
“直至這四五個月,情況才變得明朗”:這首先表現在新增用戶增長速度的變化,其次用戶的活躍度也在增加。
據其透露,天際網目前的用戶活躍度在15%左右。國內另一家BSNS社區創始人指出:相對于娛樂SNS,用戶粘性和活躍度相對沒那么重要,“LinkedIn的活躍度就比不上Facebook,但只要你提供的服務有價值,用戶還是會時不時回來”。
當時,其天資投資人曾一度奉勸天際網也走當時很多SNS的道路:要么轉型去做娛樂SNS,要么把注冊用戶向校園、學生開放。
但恒知網創始人李童指出,BSNS是個滾雪球的活,“最初的用戶決定了網站未來的走向”。優士網創始人兼CEO盧漢森對此也深有體悟,2010年這家BSNS最初的用戶都是他VC圈里的朋友。
“我們最初是從北大、清華的圈子成長起來的。”在那個大多數人還不知道SNS為何物的年代,甚至有人問:不是北大、清華畢業的是否能加入這個網站?這里有Facebook的影子,這家SNS網站同樣是立足哈佛起家的,只是它已經從學生市場走向了社會。
盡管如此,天際網仍被認為用戶層次相對低。其并未采用普遍的邀請制而是開放注冊,轉而寄希望于通過氛圍營造吸引核心人群。
其提供的數據稱,在現有900萬用戶中約有70%是其目標用戶。2011年的數據庫中,天際網擁有32.8萬高管用戶、超過150萬的高級經理及總監級別會員。
但堅守并不是沒有代價。
2009年初,天際網引入Viadeo作為控股股東,成為其在華子公司。后者是全球非英語國家最大的職業社交類網站,它的總裁Dan Serfaty也因此把家搬到了中國。此次交易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完成,涉及1.5億元。
這次交易給天際網帶來的最直接好處,或許是“不用再為錢發愁”,因此可以更長久地生存下去。
“如何賺錢?”
然而長久生存根本仍在于能否賺錢。
LinkedIn和Facebook是好榜樣,今年2月10日,LinkedIn公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其第四季度營收為1.67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170萬美元增長105%;凈利潤為690萬美元,也比去年同期的530萬美元也增長了30%。而還在上市路上的Facebook去年的營收為37億美元,利潤則高達10億美元。
“這對中國SNS是巨大的鼓勵”,卻并不意味著中國的SNS們就一樣活得很好。以中國Facebook+Zygna+Groupon+LinkedIn概念在美上市的人人網為例,2011年11月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盡管其當季凈營收為3420萬美元,但凈虧損120萬美元,去年同期的凈利潤也僅為730萬美元。
相對于人人網,純粹BSNS網站的盈利之路似乎更為漫長:包括wealink(若鄰)、Linkist等網站的商業模式還處在探索中,忙否則轉型去做了語言培訓;外來者諸如XING等在中國的遭遇則被認為類同于myspace。除此之外,BSNS也面臨著來自傳統招聘網站和諸如獵聘網這類后來者的擠壓。
那么,BSNS到底如何才能賺錢?
“天際網的三大主營收入來源是會員收費、廣告收入和在線招聘業務。”林廷翰說,主要側重在廣告和招聘,“個人收費會晚點研究”。盡管會員費占到Viadea歐洲總收入的50%,但“歐洲人習慣于為服務按月交服務費”,這迥異于習慣了免費服務的中國。
但這頗受質疑,LinkedIn的主營收入中有超過60%與招聘相關,這也是國內很多BSNS網站的主要切入點;但天際網目前提供的招聘服務大多是免費的,因為絕大多數是會員自主發布、自主溝通的,天際網作為平臺如何在其中收到錢?
其最新的嘗試是和一些知名企業談戰略合作,帶著職位到天際網上來做招聘。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211/29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