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來自法國天體物理研究所的天文學家,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陣列和甚大望遠鏡觀測到“觸須”星系中相互碰撞的部分存在著年輕的超級星團,這項觀測計劃的發起者為研究人員埃雷拉(Cinthya Herrera)。對圖像的具體分析結果將作為天體學與天體物理的研究論文,不但揭示出河外星系中恒星形成的早期過程,也是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陣列第一次科學研究結果,使我們對恒星形成和星系演化有了革命性的認識。
觸須星系碰撞區域特寫與全景圖像
圖中顯示了“觸須星系”(NGC 4038與NGC 4039)中存在的超級星團。左下角的圖像為兩個星系相互碰撞后糾纏在一起的圖像,由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圖像右邊則對星系中央區域進行了放大特寫,該區域也是兩個星系相互“咬合”的位置,由歐洲南方天文臺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陣列和甚大望遠鏡拍攝。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陣列的圖像(白色左圖)揭示了中央區域中最年輕和最大的星團。甚大望遠鏡的圖像(白色右圖)顯示了來自塵埃云中的能量輻射分布。明亮且緊湊的輻射源(圖右下紅色部分)代表兩團大質量的氣體以不同的速度發生碰撞。該圖像也反映出觸須星系中哪些地方由于碰撞造成了能量損失,以及損失最高的區域,在此后的數百萬年內,還將形成一個新的星團。
觸須星系中的恒星形成區有個特點:擁有較大的合并質量、有著豐富的星際氣體,就像一個大煙花。相對于宇宙歷史長河而言,星系中許多恒星的形成時間并不長,如同短暫瞬間發生的事件。之所以稱其為超級星團,是因為在數十光年內聚集了數百萬顆年輕的恒星,在規模和數量上都是極為壯觀的。在我們太陽系中,類似的跨度上僅包含少量的恒星。哈勃空間望遠鏡在20年前就拍攝到觸須星系中碰撞區域的大規模超級星團,但直到現在,超級星團形成的物理過程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未知的。科學家通過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兩個超級望遠鏡觀測“觸須星系”,以揭開超級星團產生之謎。
本次觀測計劃由智利的博士研究生埃雷拉(Cinthya Herrera)主導,旨在了解導致恒星形成的物理過程,而星系成長的研究也是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陣列的研究目標之一。她采用了一種新的方法量化“觸須星系”恒星形成區氣體云由于碰撞產生的能量損失。通常情況下,恒星形成來自于高密度且寒冷的氣體云,而在“觸須”星系中,星系碰撞激起了大團氣體云,使它們的壓力升高。如果要形成新的恒星,這些氣體就必須失去“增壓”的能量,這樣才能降溫、凝結,最終形成一個年輕的星團。
對“觸須”星系的研究不僅將作為她的博士論文,同時也是智利國家科委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合作項目,由于智利帕瑞納山地理位置優越,其也是歐洲南方天文臺各種主力望遠鏡所在地。目前,歐南臺望遠鏡觀測結果符合理論上的能量損失值,當氣體冷卻下來時會發出昏暗的光線,甚大望遠鏡陣列可觀測到遠紅外波段的光線。然而,僅僅這些不夠的,科學家還得測量碰撞產生的壓力。
在這些氣體云中,研究人員發現一團氣體質量足夠形成一個超級恒星團,自身向外釋放壓力以及降溫的過程非常迅速。在這些區域中,合并產生的引力是最強的。僅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這里就將誕生新的星團,這段時間對一個星系一生而言,只能算眨眼睛的瞬間。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歐南臺拍攝到“觸須星系”中神秘超級星團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212/3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