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危機不斷擴大,各方勢力在這一問題上的博弈也愈加激烈。
2月13日召開的聯合國大會全體會議見證了30多個國家代表在敘利亞問題上的立場交鋒;與此同時,外交人士透露,阿拉伯國家正在醞釀向聯大提交一份決議草案,以尋求國際社會支持阿盟在敘利亞問題上的立場和解決方案,本周三或周四聯大可能就此進行表決。
上述待表決的決議草案與4日遭安理會否決的決議草案文本相似,同樣包含譴責巴沙爾政權和要求其下臺的內容。分析稱,雖然聯大決議并不具備法律約束力,但卻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一旦通過,將以國際社會的名義給敘利亞政府施加更多的外交壓力。
聯大全會各國立場鮮明
13日,聯大召開全體會議,討論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去年12月提交的一份有關敘利亞人權問題的報告。在此次會議中,各國明顯形成了兩派戰線,一邊是試圖進一步孤立敘利亞政府的阿盟成員國和西方國家,另一邊是反對干涉內政的敘利亞現政府和強調平衡施壓的俄羅斯。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皮萊向大會通報了敘利亞的最新人權狀況。她說,國際社會必須立即采取行動,為敘利亞民眾提供緊急保護。她再次要求安理會指示國際刑事法院處理“嚴重侵犯人權”的行為,并警告說敘利亞正面臨爆發內戰的威脅。
在為期一天的會議期間,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國家、美國及其西方盟國代表紛紛上臺發言,向敘利亞政府施加壓力,試圖進一步孤立敘利亞。
面對皮萊的通報以及阿盟成員國和西方國家的責難,敘利亞常駐聯合國代表賈法里進行了回應。他在會議伊始便率先發言,以此次聯大會議違反了聯合國的有關程序性條例為由,要求聯大主席立即停止會議的舉行,但未獲支持。
賈法里的發言得到了一些國家代表的支持。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丘爾金在發言中指出,聯大召開此次會議違反了聯合國的相關程序,此舉將會嚴重擾亂聯合國的工作。他重申了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的立場,即國際社會應同時推動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兩方停止暴力行為,推動沖突雙方開展不設先決條件的政治對話。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王民在會上強調,聯合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的行動,應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及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應有助于緩解緊張局勢,有助于推動政治對話,化解分歧,有助于維護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而不應使問題復雜化。
派遣維和部隊困難大
阿盟在解決敘利亞危機中的主導作用開始顯現。12日,阿盟特別外長會議就敘利亞問題發表聲明,其中引人關注的一條是呼吁安理會組成阿拉伯國家與聯合國聯合維和部隊。分析稱此項決議為外部軍事干預敘利亞提供了機會。
不過,西方國家對向敘利亞派遣維和部隊持謹慎態度。奧巴馬政府13日表示,美國支持阿盟為終止持續發生在敘利亞的暴力所作的努力,但也指出,要向敘利亞派遣國際維和部隊存在一些障礙,并對決議持保留意見。
法國外長阿蘭·朱佩13日也表示,法國反對向敘利亞派出由聯合國和阿拉伯國家聯合組成的維和部隊。朱佩稱,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有關決議之前,向敘利亞派出外來武裝力量只會加劇敘利亞局勢的惡化,安理會決議是軍事干預的唯一前提。
相比較之下,這些西方國家對將于本月24日在突尼斯舉行的敘利亞問題國際會議和“敘利亞之友”小組的建立更顯期待。
其實,對于向敘利亞派遣聯合維和部隊,西方國家之所以有此回應,一方面是出于對在敘利亞戰爭中泥足深陷的擔憂,另一方面是考慮到《聯合國憲章》的規定,阿盟的這一建議也確實難以實行。
根據《聯合國憲章》有關規定,聯合國向任何一個國家派遣維和部隊,都必須獲得安理會支持和對象國同意。目前看來,安理會內部對敘利亞問題存在不少分歧,要達成一致可能性較低,另外巴沙爾政府恐怕也難以接受外部軍事力量的介入。
俄羅斯副外長博格丹諾夫13日說,俄羅斯不反對國際社會向敘利亞派遣維和部隊,但要在《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得到遵守,經敘利亞政府同意并就維和部隊組成、任務、任期等問題達成一致的前提下。
輿論認為,盡管暫時西方國家對敘利亞進行直接武力干涉的可能性不大,但也有可能通過召回大使,對敘利亞政府施壓外交壓力、全方位支持敘利亞國內外反對派,最終期待實現推翻敘利亞現政權的目標。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聯大激辯敘利亞人權報告維和部隊難產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215/3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