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根士丹利工作期間成功操作中國建行海外上市,經手參與數十個具有重要意義的IPO項目,竺稼積累了大量中國本土經驗。之后他加入貝恩資本,在轟隆作響的中國資產證券化進程中,竺稼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日前,貝恩資本董事總經理竺稼在上海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專訪。
第一財經日報:近年來PE行業動輒數十倍的賬面回報,吸引各路具有主權背景的機構、銀行等金融機構紛紛進入,甚至也出現了少數所謂腐敗現象,一些有關系的本土投資人士通過各種人脈拿到項目或投資機會。這對于外資背景的貝恩資本,是一個挑戰嗎?
竺稼:這個行業競爭很激烈,貝恩不是“外來的和尚”,過去光靠人脈關系做項目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且,各人有各人路子,中國那么大市場,資本很多,股本很少,甚至供不應求,相當多的中國企業拿不到股權投資,就拿不到股本。比如浙江那么多企業資金鏈短缺借高利貸,如果有機會拿到股權投資,肯定比借高利貸成本要低很多,最重要的是讓資本和需要投資機會的企業能對接。
日報:中國市場經濟有其特殊性,在資源分配上國有企業更容易獲得傾斜,而私募股權投資大多數項目都是私有企業,你如何看待這種狀況?
竺稼:投資人要理解中國的體制和現狀,盡管客觀上可能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我認為中國政府對企業的支持非常大,因為全球能把GDP增長作為考核指標的政府并不多。所以投資人一定要懂得游戲規則,才能判斷怎樣的企業是可以在這個環境下很好地發展。
日報:有觀點認為,在經濟增速下滑的時候,資產價格的下降對私募股權投資者去收購是個正面利好的機遇,你同意這個看法嗎?
竺稼:我不這么看。買進來價格便宜是一方面,但應該意識到便宜是因為預期增長機會不好,除非今天這個預期被證明是錯誤的。收購價格反映了投資人對企業今后發展的預期和判斷,如果投資人認為企業可以增長40%,那么20倍市盈率也是劃算的,關鍵是預期。
在上一輪全球金融危機中,很多收購都基于對之后的增長預期很低,但后來事實證明投資人的預期都錯了,經濟復蘇和增長速度依然很快,所以當時在低預期時候買的資產就是劃算的。
日報: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已經是一個事實,你如何看待未來中國經濟走向?
竺稼:我對中國經濟近期沒有很大擔心,但中長期卻有些擔憂。過去30年的增長模式如今很難繼續,經濟發展必須找到新的模式,但目前看還沒有一個合適的新模式出現,也沒有清晰的路徑可以從現在過渡到那個模式上去。換而言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比較大,巨額的外匯儲備并不是好事,國內缺乏消費需求,內需不足依然是個問題。
日報:全球經濟的動蕩,給中國企業帶來了“走出去”的機遇,掀起了一股赴海外買資產的潮流,對此你有怎樣的觀點和建議?
竺稼:我最擔心的是中國企業在海外買資產的時候,盲目覺得便宜,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就作出決定。這需要很多專業和國際化的知識去比較當地周圍企業的價格,研究潛在被收購企業的現金流倍數、價格相對盈利水平等等,市場便宜不是無緣無故的。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215/31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