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清新政”進入縱深地帶。近期,證監會各部門積極推進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市場化、去管制、加強監管的思路十分清晰。
這是資本市場之福。在暢想新政逐一落實的美好前景之際,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券商在發行制度改革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什么?
目前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是自上而下發動的。從媒體披露的券商反饋意見中,有賦予券商自主配售權,擴大網下配售比例等。而這些,本該是券商份內之事。
資本市場的發展,可回溯至18世紀美國大橡樹下自發形成的證券交易。由自發交易到中介機構參與,再到交易所的出現,資本市場本是應市場需求而生,出了問題之后才有了監管部門。
從市場的本質來看,幫助買賣雙方發現價格,實現交易,是其根本屬性。在此過程中,中介機構是發行人和投資者雙方利益的平衡點,是市場的核心,其權責都很重大。
而在中國,監管部門制定了絕大多數游戲規則,中介機構只是配角。從新股發行制度的具體環節來看,過去實際上是監管部門取代了中介機構的很多職能。
核準制人為造成新股的供不應求,使券商在賣方那里沒有話語權,為了拿到承銷傭金,被動成為賣方利益的代言人。
詢價制環節中,網下配售比例較低,券商沒有決定權,使券商在買方那邊沒有影響力,在市況不好的時候,也無法幫助賣方解困。
對于待上市公司的同業競爭、關聯交易、可持續盈利能力等問題的審核,目前由發審委負責,但已陷入力不從心的困境之中。如若交給券商,則證監會及發審委可不再對企業做實質性判斷,只須審核盡職調查和信息披露部分,由券商就相關問題發表意見即可。
在審核、配售等方面券商說了算,會不會出現暗箱操作、利益輸送?一方面,監管部門沒有也不可能杜絕上述弊端;另一方面,長期來看,市場機制會發揮作用,中介機構為了聲譽和長期利益,會在發行人和投資者之間平衡雙方利益。畢竟,券商是靠這個市場吃飯,最希望這個市場長治久安的。
當年四大行改制上市的成功,離不開高盛、大摩等國際投行的作用。需要依靠它們熟悉國際資本市場游戲規則的專業能力,及手中掌握的眾多機構投資者客戶。在歐美、中東的路演推介,國際戰略投資者的引進,沒有這些投行是不會成功的。而專業能力的獲取,機構投資者客戶的掌握,都是在券商擁有話語權的前提下才可能實現。
在監管部門明確了自身定位,只當裁判員,不下場踢球之后,券商理應在資本市場的運行中發揮更大作用,方為真正市場化。
推薦閱讀
[中關村在線家電頻道原創]保鮮,是人們對冰箱最基本的一項要求,只要冰箱的保鮮性能不錯,其他的一些因素用戶多少都會忽略一些,因此,現在很多的廠家都在冰箱的保鮮性能上花費了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目的就是為了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新股發行改革:何不讓券商主導發新股?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222/33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