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的土地交易大廳,不復往昔的熱鬧,流拍、底價成交成為土地市場的主旋律,伴隨而來的是地價全國性普降。
中投證券對2012年1月全國130個城市的土地成交樣本分析顯示,無論同比還是環比,130個城市的土地出讓金大幅減少約五成。而1月130個城市平均樓面地價為827元/平方米,環比跌29%,同比跌37%。
土地市場的持續冷清給地方政府帶來較大的財政壓力,地方政府試圖微調政策,繼續下調底價。而弱市之下,企業也失去了抄底的積極性。
浙江省昆侖置業董事長蔣傳良的想法則更具普遍性,“政策看似有所松動,但真正的機會還沒有來。”
合肥信號
中投證券預計2012年一季度將延續土地降溫的態勢,待地價持續下調和樓市回暖后土地市場才有望打破此冷清格局。
“如今幾乎90%的房地產企業在轉型多元化,商業地產、產業地產都不在打壓范圍內,甚至有地方政策的支持。”中國房地產經理人聯盟秘書長陳云峰說。
安徽合肥近期就推出土地“優惠”新政,重點鼓勵大型商業項目建設。在合肥國土資源局官方網站上可以看到,2月1日合肥政府對外宣布正式實施《關于促進存量商業用地升級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意見》、《關于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意見》和《關于促進工業用地集約利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最值得注意的,是三大新政中關于“地價優惠”的相關說明。意見第五條指出,合肥規劃區內鼓勵建設大型商業綜合體、五星級酒店,尤其對總投資在5億元以上項目,依據物業自行持有比例,給予五至七折優惠。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興趣依然不減,很多三、四線城市都希望招引大的商業地產開發商,建城市綜合體,但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吸取了綠城的教訓。據萬達高層透露,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指示,萬達的周轉速度足夠快,一座萬達廣場從拿地到開業在18個月左右時間,不需要大量儲地增加企業風險。
在商業用地的開發上,開發商比地方政府更加強勢。另據了解,溫州有關部門曾找過部分開發商,準備給他們優惠價格,希望開發商拿地,但開發商均無興趣,也無資金實力,甚至有的開發商萌生退地念頭。
無力抄底
陳云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各個城市流拍的土地很多,開發商拿地不積極,一是沒錢拿地,二是對走勢看不清楚,不敢拿地。實際上,現在是拿地的好時機。“房地產兩到三年為一個周期。如果現在淡季拿地,經過一年半的開發時間上市后,正好趕上旺季。”陳云峰說。
但即使認識到了規律,開發商也未必敢下手。蔣傳良認為,機會時刻都存在,眼下保生存還是第一位。蔣傳良十分關注龍頭萬科的一舉一動。他認為,像萬科這樣的企業在三四線城市大舉拿地的時候,市場才真的可能回暖了。
海通證券提供的數據顯示,萬科2011年儲備項目累計權益建面在1147.13萬平方米,略低于公司過去三年平均土地儲備面積1213.49萬平方米,較2010年減少48.2%。公司2011年儲備項目平均地價在2577元每平方米,較2010年回落7.63%。
從項目儲備的時間分布看,萬科2007年之前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進行土地儲備,2008年開始公司二線城市土地儲備力度逐年加大。目前主戰場集中在二線城市,對三線城市有所取舍。
處于中型規模的首開股份(600376.SH),2011年年底,曾斥資超過12億元,在蘇州、沈陽、北京各拿下一宗地塊,占地面積達74萬平方米。首開高層向本報記者表示,公司所拿的地塊,價格都相對較低。企業很難判斷何時是市場的最底部,與其去賭政策、賭市場,不如按照正常的節奏來開發。
據陳云峰觀察,現在仍活躍在土地市場上的多為有資金實力的龍頭企業,如招商地產(000024.SZ)、方興地產(00817.HK)等。從北京土地市場最近成交的情況來看,前幾年無力跟大企業拼爭的本土小型企業,是拿地的主流群體。
推薦閱讀
是該處理小產權房了,再不處理要出問題了。近期國土部某官員與潘石屹在一次會議間隙寒暄道。老潘在微博上感慨,小產權房應該越早處理越好,北京這樣的城市可能涉及超過30萬個家庭。 30萬,這是潘石屹兩年前從北京市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地價全國性普降 開發商慎言抄底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223/33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