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面對爭論,市場自有其判斷。3月14日,高盛股價下跌3.35%,市值瞬間蒸發21.5億美元。
秦偉 香港報道
高盛就這么躺著中槍了。
3月14日,高盛前執行董事Greg Smith一篇“我為什么離開高盛”的公開信讓高盛尷尬成為市場焦點。
“在我參加的衍生品銷售會議上,沒有任何一分鐘是用來討論我們如何能夠幫助客戶的。”Greg在這封公開的離職信中寫道,“純粹是(在討論)我們如何能從客戶身上賺到最多的錢。”在離職前,Greg任高盛美國股票衍生業務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主管。
高盛迅速做出了反駁。
“在高盛這種規模的公司,難免會有某些人心存不滿。”同一天,高盛現任執行總裁Lloyd C. Blankfein和總裁Gary D. Cohn在給全體員工的信中反駁稱,Greg的一己之見并沒有反映出高盛真正的價值觀、文化,沒有真實反映高盛在大多數員工心中的形象以及高盛如何對待客戶的。
面對爭論,市場自有其判斷。3月14日,高盛股價下跌3.35%,市值瞬間蒸發21.5億美元。
曾被罰款5.53億元
高盛在公開信中表示,89%的員工認為高盛為客戶提供了卓越的服務,“無論在過去、金融危機時期還是現在,高盛對客戶長期利益的承諾和為客戶提供的服務讓我們在這個行業中脫穎而出。”
這是那個大眾熟知的高盛,精英、專業。Greg則顛覆了這一切。
“人們會為了賺錢而把復雜的產品推銷給客戶嗎?即便這些產品并不是最符合客戶需求或者最簡單的投資品?絕對會,事實上每天都在發生。”在Greg版的高盛,董事總經理會蔑稱他們的客戶是“蠢蛋”,他們腦子里裝著的只是如何榨干客戶的油水。
在這里,只要你是一個“獵象”高手,向客戶推銷任何能為公司帶來最大利潤的產品,賺到足夠多的錢,你就能升職,沒有人會花心思考慮客戶要什么。
一個驕傲、貪婪,一個精英、專業,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高盛?對于關注高盛歷史的人,這似乎不難分辨。
2010年7月,高盛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誤導投資者購買債務擔保證券(CDO),最終以5.53億美元與SEC達成和解。高盛在該產品的銷售資料中,并沒有向投資者披露保爾森基金參與了產品的創設這一事實,也沒有告訴投資者保爾森基金對該產品做空的 “關鍵性信息”。
在這件造成極大影響的欺詐事件中,有趣的不僅是負責產品設計的高盛副總裁法布里斯·托爾雷(Fabrice Tourre)在電子郵件中自封為“偉大的法布”,稱自己是唯一可以理解他所創造的“怪物”的人,還有高盛在與SEC和解后的公開“認錯書”。
一般來說,華爾街支付罰金和解后,都會發布無罪聲明來保護自身聲譽。而高盛在與SEC和解時,SEC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求高盛不得在和解后發布任何公告來宣稱自己無罪。
面對這樣的苛刻要求,高盛的聲明稱“本公司已經與SEC達成和解,既不承認也不否認SEC的指控”。至于承認錯誤,則只是“作為和解要求的一部分”。
高盛不是唯一
“很難說真相到底怎樣,但他確實很勇敢。” 一位外資投行人士表示。
對于業內人來說,這封信并沒有太多讓人驚異的內容,如何忽悠客戶似乎早已成為行業共識。
“整個行業都這樣,特別是有機會提傭金的職位,客戶是不是賺錢和我并沒有關系。” 花旗一位員工淡然地告訴記者。
2008年,美國監管當局對規模高達3300億美元的利率拍賣債券(ARS)市場進行調查,指一些投行在承銷這類債券時,涉嫌蓄意夸大其流動性,最終,客戶持有的巨額ARS幾乎變成無法出手的廢紙。
花旗、美林、瑞銀、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大牌投行都在被調查的范圍內。很快,花旗、美林、瑞銀和摩根士丹利宣布回購這些債券。
“為什么投行現在難賺錢了,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金融危機后客戶變聰明了。”蘇格蘭皇家銀行一位員工坦言。
高盛的反駁,沒能挽救高盛下滑的股價,而對高盛的客戶而言,從“上帝”淪為“蠢蛋”,這樣的信心喪失會不會帶來資金的流失?
“我想不會。如果他們把資金從高盛的賬戶里抽出來,他們能把錢放在哪里?高盛與其他家并沒有區別,只是更無情、更貪婪。”上述外資投行人士表示。
推薦閱讀
截至北京時間早間6:27,完美世界盤后股價大漲21.43%。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16日凌晨消息,完美世界(Nasdaq:PWRD)今天發布2011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第四季度凈利同比增長108%。受財報利好影響,完美世界周四股>>>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真假高盛:前高管吐槽“有毒”文化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316/41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