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被質疑數據造假以來,東阿阿膠(000423)方面除在3月24日公告澄清以外,正在積極收集材料準備訴諸法律。
3月27日,記者從東阿阿膠內部獲悉,總經理秦玉峰已經通知公司法律事務部,調查“造假門”的起因。東阿內部人士介紹:“媒體集中出現東阿阿膠的負面信息,公司調查后發現是有人給不同媒體發放相關材料。法律事務部也有懷疑的對象,但現在還處于證據收集階段。”
3月22日,有媒體披露稱,東阿阿膠新疆和田的工廠生產的半成品阿膠塊涉嫌虛構原產地,另外其用以支持漲價的行業數據也涉嫌造假。深交所即要求東阿阿膠出公告澄清。
東阿阿膠已將懷疑的重點指向競爭對手。而在市場上與東阿阿膠并駕齊驅的,正是同處山東東阿地區的福膠集團。
早有端倪
自從2010年連續提價以來,東阿阿膠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在業績增長的同時,東阿阿膠的原料控制程度、市場占有率和實際成本也一直成為質疑的對象,各方面負面信息也從未中斷過。
從2012年1月開始,有關東阿阿膠的負面信息就開始在坊間流傳,其中,新疆子公司阿華阿膠是質疑的核心。
東阿阿膠公告稱,位于新疆和田的阿華阿膠主要負責將驢皮前處理為生產原料,這部分原料主要用于制作阿膠棗等產品,不用于生產阿膠塊。
鄧笑然介紹:“新疆的阿膠廠是收購過來的。當時公司計劃在新疆建設養驢基地,在當地政府的撮合下,也是出于扶持地方經濟的考慮,就收購了那家廠。”
2002年,和田阿華正式成為東阿阿膠的子公司。根據公司的宣傳材料介紹,和田阿華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阿膠生產企業,也是工藝最先進的阿膠加工企業。當時的公司的發展計劃是,“到2007年,阿膠產量增加到800-1000噸,年產值超過1億”。
不過,和田阿華一直是東阿阿膠的一塊心病,因此一直沒有續用新疆工廠的“碧龍”品牌。東阿阿膠內部人士表示:“新疆那邊的高層和技術人員都是東阿從山東派過去的。說實話,公司對于新疆工廠的質量控制不是特別放心。”
今年年初,甚至有爆料信息稱,和田阿華加工阿膠所用的并非整張驢皮。
2002年和2010年,山東東阿部分阿膠生產企業兩次被爆用碎皮加工阿膠,其中甚至混雜了馬皮、牛皮等邊角料。這兩次曝光事件給東阿的阿膠產業造成嚴重打擊。這也正是東阿阿膠一直強調使用“整張驢皮”的原因。
鄧笑然否認了和田阿華的原料問題,表示:“東阿阿膠及子公司肯定嚴格按照規范進行生產的,不可能存在碎皮加工的問題。”
盡管東阿阿膠并未指明,但該公司傾向于認為競爭對手策劃了整個針對東阿阿膠的負面報道事件。
正面沖突
福膠集團是山東最大的阿膠生產企業之一,據稱阿膠塊出廠量已經超過東阿阿膠。“2000噸”,一直是福膠對外宣稱的阿膠塊出貨量。而東阿阿膠2011年的阿膠塊產量為1700噸左右。
盡管出貨量大于東阿阿膠,福膠卻無法盡享東阿阿膠“漲價”的福利。2010年以來,東阿阿膠累計提價5次,阿膠塊出廠價從516元/kg提高到目前的1049元/kg,目前終端零售價最高甚至可達到1500元/kg。
福膠的價格遠低于東阿阿膠。2011年12月28日,福膠集團2012年迎新春座談會上,福膠總經理楊福安介紹:“2011 年,福膠集團實現銷售收入7億元。” 福膠2011年3月的調價函顯示,當時的福牌阿膠零售價僅為450元/kg 。
東阿阿膠和福膠的口水戰由來已久,除了爭論誰才是真正的“阿膠原產地”之外,雙方在市場占有率、原料爭奪甚至產品包裝上摩擦不斷。
2002年,央視報道福膠以次充好,以馬皮造阿膠的內容之后,福膠集團被整頓,整個阿膠行業受到沖擊。東阿阿膠隨即公布,與福膠沒有任何關系,乘勢擴大了市場份額。多年來,福膠一直處于追趕者的地位。
隨著2010年以來東阿阿膠多次調價,確立市場霸主地位后,福膠也積極跟進。在調價的同時,福膠亦強調其“最大市場占有率、最大阿膠生產企業”等身份。這些提法令市場對于東阿阿膠的霸主地位產生懷疑,因為兩家企業都宣稱各自市場占有超過50%。
這樣滑稽的現象使兩家企業的矛盾一觸即發。這次事件也是東阿阿膠首次將矛頭指向競爭對手。
數據是否造假?
對于不斷漲價的阿膠來說,真實的市場數據到底如何,仿佛一直是個謎。
無論是東阿阿膠還是福膠,抑或是太極集團、九芝堂等用驢膠入藥的企業,都將驢皮作為主要資源。因此,強調驢皮的稀缺性成為它們支持業績的重要手段。
東阿阿膠公告稱,“2010年某調研機構做調查顯示,東阿阿膠收購了市場上80%左右的成年驢皮。該數據屬于第三方調查結果,并不是公司統計的結果”。鄧笑然表示:“事實上2010年以后,公司從未披露過原料控制情況。”
東阿阿膠方面將此歸因于其新型的養殖模式。目前,東阿阿膠在全國設有13個養驢基地,都是以合作社模式組織的,東阿阿膠副總經理李世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驢的所有權是屬于農民自己的,東阿阿膠只是把這些驢作為一種商品買回來。”
而且,這種買賣也并非完全掌握在東阿阿膠手中。在內蒙古赤峰養驢基地中,記者從養殖戶口中了解到,有很多公司來當地收驢,往往多給幾百塊錢,農戶的驢就賣給別的企業了。
因此,從阿膠出廠量來推算各公司的原料控制率更客觀。按照“3斤驢皮出1斤阿膠塊”的比例,東阿阿膠2011年實際驢皮加工量約為5100噸,每頭驢出皮量約10kg,依此推算共需51萬頭驢。
農業部每年集結出版的《中國農村統計年鑒》顯示,中國2010年驢存欄數為639.7萬頭。從存欄數上看,全國驢資源在以每年約3.5%的速度減少。但2009年版年鑒提供了另一個數據,當年全國驢的出欄數為227.9萬頭,這一數字在以每年約6%的速度增加。即實際用于制膠的驢皮非但沒有減少,還處于增長狀態。
驢在出生后3年就達到成熟,可以取皮。驢存欄和出欄兩個數字的差異,顯示取皮用驢正在逐步替代畜力用驢,成為養驢的主要目的。
比照上述數據,東阿需要51萬頭,福膠需要量略多于東阿,按出欄數227萬頭計算,東阿阿膠和福膠總共控制了中國約50%的驢皮資源,原料市場空間還很大,遠未達到稀缺的程度。
不過“稀缺”這一賣點被各家企業所利用。東阿阿膠2011年年報顯示,公司阿膠系列產品成本同比增長15%,但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26,7%。驢資源成本的上漲卻為公司帶來了更多的效益。
推薦閱讀
基金公司再度擴容。 記者從上海一位知情人士處了解到,華宸未來基金管理公司拿到了證監會頒發的準生證,其股東之一的未來資產,成為第一個進軍中國資產運營市場的韓國資產運營公司。 這使基金公司的數量,將在不久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東阿陷“造假”爭議 稀缺式提價存疑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328/4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