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一項最新的調查研究中,科學家探索了紅矮星周圍的常見類型的行星,而紅矮星被認為是宇宙中大多數恒星的真實面目。根據統計,大約有40%的紅矮星周圍存在位于可居住帶上的行星,這意味著那兒有合適的溫度,使得水呈現液態。但是,目前還沒有辦法了解到這些潛在的水世界中有多少是巖質行星,如果是氣態行星就另當別論了,而巖質行星可謂是真正適合居住的世界。
藝術家繪制的Gliese 667 Cc超級地球上的景色
紅矮星系統中的行星上看日出的情景
在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恒星類型便是紅矮星,屬于M型主序星。它的表面環境與太陽這樣的G型主序星不同,溫度顯得更低,體積也更小一些,由于其內部的氫核聚變不太劇烈,因而其壽命比我們的太陽更長。天文學家通過對紅矮星周圍行星進行抽樣調查后,得出了一個令人驚嘆的結論:在銀河系中1600億顆紅矮星中,大約有40%的樣本周圍存在與地球在大小上相近的行星(注:不是類地行星),并且這些行星處于與紅矮星距離合適的軌道上。這項調查發現認為這些數量龐大的行星上已經具備了液態水存在的溫度環境,這一條件是生命出現所必備的。
科學家小組通過陸基天文臺對太陽系之外的行星世界進行探索時提到,如果這像發現被進一步證明是正確的,這就意味著銀河系中大約有數百億顆行星處于可居住帶上,是個名副其實的“宜居星系”。這項研究同時也是對隸屬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開普勒系外行星空間望遠鏡任務的有力補充,該望遠鏡主要任務就是發現類太陽恒星周圍的行星世界。銀河系中大約有80%的恒星屬于紅矮星,平均而言,這些紅矮星比我們的太陽小三分之一、表面溫度只有4000華氏度,顯得更“冷”一些。
據位于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科學家威廉博魯茨基(William Borucki)介紹:“我對歐洲科學家小組的發現并不感到吃驚,他們使用了位于智利的La Silla天文臺高精度視向速度行星搜索儀(HARPS)分光攝譜儀以尋找太陽系之外的行星,不過要想在紅矮星周圍進一步確認巖質世界的存在還需要一些技術整合。威廉博魯茨基同時也是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研究小組的首席科學家。
高精度視向速度行星搜索儀的研究團隊通過測量遙遠恒星光線中輕微的變化來發現系外行星的存在,由于行星對恒星產生的反作用,使得恒星會出現相對移動,在地球上就可以觀測到在視向速度上的變化,并通過多普勒效應和恒星光譜來計算,但對系外行星的密度測量還顯得較為困難。對于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研究團隊而言,該望遠鏡則是探測系外行星凌日現象還發現它的存在,并測量該行星的大氣成分。
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兩個系外行星發現法整合起來,就可以得知其大小和體積,這樣就能算出密度了,進而就能得知它們是否是巖質行星。博魯茨基認為這個想法僅僅是理論上而言,實際觀測中甚至察覺不到那些巖質行星的質量,更不用說體積了,因此這個想法有些夸大。歐洲的科學家小組在過去所發現的系外行星中也包含了巨型氣態行星,比如像土星、木星等,但該類型的行星在紅矮星周圍存在還是比較罕見的,而更常見的是“超級地球”,一種直徑是地球數倍的行星。
高精度視向速度行星搜索儀的研究人員、法國格勒諾布爾(Grenoble)宇宙科學天文臺天文學家澤維爾·邦菲斯(Xavier Bonfils)介紹:由于銀河系中相當數量的恒星為紅矮星,因此也不可避免地研究這些恒星周圍行星形成的機制,或者評估我們銀河系“可居住”的潛力。邦菲斯和他的同事希望可以通過一個新的攝譜儀來完善觀測技術,旨在針對紅矮星在紅外波段上譜線進行研究。
當一顆潛在“可居住”行星通過其公轉恒星表面時,科學家可以探測穿過行星大氣的光來分析大氣成分。并使用了新一代的空間望遠鏡,其中包括隸屬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它主要被用于探索系外行星大氣中是否存在氧氣、二氧化碳、水分和其他分子,這些探測對尋找地球以外的生命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推薦閱讀
騰訊科技訊 (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治療肥胖癥的“靈丹妙藥”可能潛藏于3千多年前木乃伊尸體之中。目前,科學家認為現代人群出現的肥胖現象與抗生素有關,抗生素可以改變人體內臟微生物種群,這里寄生著>>>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科學家發現銀河系或存在百億個“宜居星球”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330/4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