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的另一大隱性成本則表現在人才的獲取上。用謝文的話說,員工們每天工作十幾小時,大多是希望公司上市后能獲得可觀回報,而這條路被堵上后,很多一流人才便會蠢蠢欲動。“別的公司有上市和增值前景,我何必到你這里來?比如雅虎股價在過去幾年一蹶不振,很多一流人才都走了,盡管公司的架子還在那,看起來還盈利,但實際已削弱了未來發展的動力。”
緩解浮躁
從公開信息看,陳天橋是在2010年底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因此在2010年三季度財報會議上提出了新的轉型思路和新業務布局。
和阿里巴巴一樣,盛大也同樣需要“休養生息”,以及更謹慎地、用波瀾不驚的方式部署整個產業鏈。然而美國資本市場關注的是業績與回報,它們并不會給予上市公司足夠的耐心。這在無形中給了盛大諸多壓力。
這種狀況在海外上市公司中并不鮮見。近幾年,中國公司如潮涌般涌入海外資本市場。相比于國內嚴格的審批制度,海外上市的低門檻與業績盈利的低要求,以及國際投資者對中概股的熱捧,成了許多企業爭相在海外IPO的助推力。但經歷海外市場的洗禮后,不少公司發現每季度的財報發布都成了一道坎。
一位盛大的前高管稱,陳天橋在過去數年間變得越發急躁,賭性也更加嚴重。他曾試圖借爆發式的投資換取業務的迅速突破,但結果是讓盛大上下陷入浮躁的心態中。
但事實上,業務轉型與戰略升級需要較長一段時間來實施,這很有可能影響公司的短期盈利能力。況且,納斯達克與中國概念股的蜜月期早已過去。
“有些時候,資本市場未必是利于企業發展的,”康雁認為,“遇到重大戰略轉型期的企業,必須進行一些長期的虧損性的投入來扭轉態勢,而資本市場的短期性無法支持企業的長期投入。”管理層與資本市場的出發點不同,就會展開利益的博弈,“這時私有化,就能不在資本市場的干擾下進行長期布局。”
此外,上市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束縛大股東的手腳,尤其對海外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大股東想對公司進行業務調整、資產重組,都要履行嚴格的信息披露、內部討論、監管部門批準等流程,不僅時間長,而且大股東往往不能“隨心所欲”。
或許,退市能減緩盛大的焦慮。而在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對出口貿易的持續負面影響下,阿里集團同樣需要自我調整。
去年6月,阿里集團提出“大阿里”戰略,奠定了阿里巴巴旗下B2B、B2C業務的基調,從而將各業務線打通。
而今,盛大和阿里有了更加從容的跡象。對于阿里集團而言,私有化為公司實現更大的目標創造了條件。
事實上,外界并不能排除這些退市公司是否會考慮進行PPP(Public-Private-Public,即上市、退市、再上市)。這意味著,它們從低迷的海外市場退市,回到估值較高的國內或者其他市場重新上市,市值可能會因此增長好幾倍。
“這取決于公司當下的交易動機。”康雁稱,“如果你認為私有化可以讓你更好地集中核心業務,那么公司可以趁此機會做中長期的打算。如果私有化僅僅是因為股價太低喪失了融資功能,那么你面臨的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另一個市場將股票賣的更好。”
這種交易型的私有化,面臨的是另一重挑戰。用徐滬初的話說,私有化后的公司再上市時,必須要對公司的歷史有一個回顧和交代。
“你一定要講一個非常好的故事,如果這個故事不好,就會對再度上市產生很大的影響。”換言之,公司再度上市時,消費者和投資者對它的要求會更加苛刻,如果沒有一種更好的盈利模式,便會對定價產生影響。
“這其中的風險很大。”徐滬初表示,“如果純粹從財務角度出發而退市,將來就很難有故事可講。而一旦涉及戰略意圖,大家便會以期待的心情對待公司的再度上市。從這個角度看,盛大和阿里都已經把后面的故事鋪墊好了。”
推薦閱讀
繼美的集團去年裁員3萬人創下A股上市公司紀錄后,比亞迪在近期公布的年報中也顯示裁員近2萬人,制造業不約而同開始以裁員的方式來瘦身減負,讓人感到陣陣寒意,曾經再造一個美的的口號在這場萬人裁員風暴中顯得弱不禁>>>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私有化浪潮:中概股的“圍城效應”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330/46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