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噸由“地溝油”加工的生物柴油3月26日出口到荷蘭,青島福瑞斯生物能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下稱“福瑞斯”)副總經理鄭德華的日程就突然被各種采訪占滿了。
“這20噸生物柴油只是一個樣品,對方測試該油品是否符合要求后,再決定以后的訂單。”鄭德華對《第一財經日報》說,“訂單本身并不重要,我們看重的是通過出口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并推動理順國內回購地溝油生產生物柴油的規則。”
在鄭德華看來,這雖然是一個好的開端,但國內生物柴油行業面臨的瓶頸,仍然是一個短期無法解決的難題。“地溝油煉成生物柴油比例大概是一比一,但公司去年的產量只有幾千噸,缺口很大。”鄭德華告訴記者,因為缺少地溝油原料,公司目前5萬噸/年的生物柴油產能開工率不足,二期新增5萬噸/年的產能更是無從下手。
第一單出口生意
這筆生意開始于去年10月。
當時,福瑞斯與荷蘭航空的代表費海耀進行了初次溝通。隨后,費海耀給福瑞斯公司列出了9項技術指標。鑒定9項技術指標基本達標后,荷蘭航空方面決定采購福瑞斯20噸生物柴油回國作為航空試驗油。
“荷蘭方面并沒有采購我們的最終產品,而是選擇半成品,這批生物柴油經過荷蘭方面的進一步加工后,才能變成航空用油。”鄭德華說。
鄭德華坦言,包括福瑞斯在內的國內生物柴油公司大多都是對地溝油進行粗加工,精細化水平遠比不上發達國家。此次出口后,公司將爭取提高地溝油加工產品的附加值。
正是由于附加值不高,生物柴油的利潤也并不高。鄭德華略顯無奈地表示,將地溝油加工成生物柴油的利潤低得可憐,能達到10%就不錯了,這次出口也沒賺什么錢。
在價格和技術指標方面都談妥之后,福瑞斯出口這20噸生物柴油在辦理出口手續時也遇到了難題,由于我國從未出口過類似商品,報關種類難以確定。經過多次檢驗、磋商后,這批油品才最終以“非食用油脂”的身份得以出口。
上缺原料,下缺銷路
生產生物柴油的瓶頸在地溝油原料的收集。
福瑞斯在2006年成立時曾計劃分兩期興建10萬噸/年的生物柴油產能,但一期5萬噸/年的產能投產后就一直“吃不飽”。在此次出口之前,該公司生產的生物柴油主要賣給一些成品油煉廠進行調和,也有一部分通過加油站銷售。未來如果獲得更多的出口訂單,如何獲取足夠的原料讓鄭德華最頭疼。
“地溝油從量上來說并不缺,關鍵是在收集、處理、加工和銷售這整個產業鏈上缺乏嚴格的監管和行業標準。”鄭德華說,許多民營生物柴油企業都是由于行業沒有規范的標準,難收集、難銷售而紛紛退出了生物柴油行業。
據中投顧問統計,目前國內從事生物柴油生產加工的企業超過2000多家,但是缺乏核心技術,上下游產業鏈不夠完善。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表示,生物柴油生產成本高,難以與傳統柴油競爭,同時由于政策支持和市場培育不到位,下游的生物柴油消費市場遲遲未能打開,這給生物柴油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在青島相關部門幫助下,福瑞斯與4000多家餐飲企業簽訂了廢棄油脂回收協議,可是5萬噸/年的生物柴油產能仍然開工率不足,二期新增5萬噸/年的產能更是無從下手。“今年的原料收集可能會比去年稍微好點,想了各種辦法,簽約的餐飲企業更多,但差距仍然巨大,要達到一萬噸都不容易。”鄭德華說。
即使是央企也有同樣的苦惱。中海油旗下的中海油新能源(海南)生物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也不得不為收集地溝油而四處奔波。
在生物柴油行業的標準建設上,有關部門曾于2011年2月出臺了《生物柴油調合燃料(B5)國家標準》,這被視作國內生物柴油取得真正進入成品油銷售網絡的正式身份。然而,由于該標準不是強制性措施,生物柴油的市場仍然參差不齊。
出口之路前途未卜,福瑞斯的內銷之路已經在拓展。目前該公司正在青島籌建自營的生物柴油加油站,預計今年5月份開門營業。鄭德華說:“我們的目標是做通生物柴油整個產業鏈,只希望政府把政策制定好,在地溝油收集、處理,市場準入以及退出機制等方面都有嚴格執行的標準。”
推薦閱讀
3月27日,2011年度(第二十屆)中國市場商品銷售統計結果新聞發布會暨消費市場華彩20周年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根據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發布的2011年度中國市場商品銷售統計結果,雨潤集團在肉制品銷>>>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受困原料缺口福瑞斯近九成產能閑置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330/46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