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的真諦:不在于你買進的東西是什么價格,而在于別人愿意用什么價格來接手。當市場一窩蜂的時候,賺錢機會就少;當市場門可羅雀的時候,賺錢的機會就悄然來臨 ]
如果說,評價公司價值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普通投資者難以掌握,那我們完全可以另辟蹊徑,不去考慮公司估值,而按照市場的喜好來選擇低估值的品種。事實上,類似方法在過去二十年曾創造了無數的賺錢機會。
最早賺大錢的機會出現在1992~1993年。那時候,中國股市剛剛從區域走向全國,一些地方出現了搶購股票的熱潮。最典型的是深圳1992年的“8·10”風潮,為了買到新股認購證,人們不惜徹夜排隊。顯然,人們是知道的:只要買進新股,就能賺錢!這種觀念來自于早先的一些股票上市后暴漲所引發的聯想。1992年5月,上海股市放開了股價漲跌幅限制,一些股票一日之間翻倍甚至上漲幾倍,一些有經濟頭腦的人第一次認識到了買股票能賺錢。但半年后,隨著股市節節走低,上海在1992年下半年發行的認購證卻乏人問津甚至于賣不掉。那些僥幸買進或者主動買到的人,卻在隨后半年時間里就取得了100倍以上的利潤——一張認購證可以賺1萬元!上海市場第一批百萬富翁由此誕生。
這種樸素的賺錢模式,卻恰恰體現了投資的真諦:不在于你買進的東西是什么價格,而在于別人愿意用什么價格來接手。當市場一窩蜂的時候,賺錢機會就少;當市場門可羅雀的時候,賺錢的機會就悄然來臨。
1993年后,股市走向全國,眾多投資者蜂擁入市,股票價格高企,買股票未必能賺錢。此時,另一些精明的大戶瞄準了全國各地持續不斷的新股發行:那時候,只要有身份證,再存入一筆錢,就可以申購新股。由于當時的制度因素,新股發行的定價都比較低,但上市后的漲幅卻很大。于是,各地大戶就到全國農村去收購身份證,然后帶著成麻袋的身份證不斷飛赴各地去認購新股。為了能買到當時西部地區的一只股票,有的大戶甚至直接買斷飛機票,讓他人無法進入當地,結果,那些買進新股的大戶可以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賺幾倍的利潤。
這種趨勢在1995年后有了改變。隨著交易系統的改進,新股發行從地面搬到了交易所平臺。但每個人買股票的數量是有限的,而認購者數量極其龐大,交易所要根據認購者的數量搖號配置。于是,大戶們也改進了方式,把農村收來的身份證直接開戶,然后用拖拉機賬號掛上,動用數千乃至數萬個賬戶同時認購,每次都能買到數量不菲的新股。在新股發行有限、價格低廉而二級市場火熱的情況下,買到新股就意味著巨大利潤。在北方一個城市,有一位大戶借助其親屬營業部老總的身份,每次都用數千賬戶打新股,到1998年時,竟然從無到有做大,身家超過10億元!
這種打新股的策略,逐漸被人模仿,利潤率也就逐漸下降,但一直到2011年,只參與打新股的投資者只要稍加選擇,就仍能獲得20%以上的利潤,可謂一招鮮吃遍天。此種策略能賺大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買進的股票無論貴賤,二級市場總有人愿意出更高的價格來炒作。所以,買股不在貴賤,而在于出手的價格。如果能確定某個品種肯定有人出高價,則再高的價格也是便宜的。
另一次機會是房地產市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各地的房市陷入低迷。1998年后,上海曾出臺政策,凡是買房子的外地人,都可以獲得藍印戶口,而且,還可以獲得個人所得稅的抵扣優惠。此時,上海浦東陸家嘴核心區最好的住宅價格也才6000元到1萬元之間。只不過,當時從浦西到浦東要經過隧道,而隧道是要收費的,非常不方便。上海市政府為了鼓勵人們到浦東工作和置業,又把隧道收費取消了。在這些政策利好下,一批眼光敏銳的大戶捕捉到了浦東房地產的升值潛力,在2000年前后大舉買進住宅,到2002年,房地產市場回暖,到2008年的時候,這些住宅最高價格達到了6萬元以上,不到10年時間就增值了10倍。
促動中國房地產市場興旺的另一個原因是銀行貸款的介入。早期買房產,多數需要全款支付,買房的人自然少。隨著銀行按揭的盛行,價值50萬元的房屋,買房者只需要支付10萬元到20萬元的首筆款項,余款由銀行放貸。1999年,中國的房地產按揭貸款只有1300多億元,2003年,國務院和央行先后發布文件,規范銀行按揭業務,買房者的范圍由此擴大了3~5倍,一批投機客看到了未來市場的巨大升值空間,因而積極入市買房。資金少的買幾套房,多的可以買上百套房。揚韜認識的一名上海婦人,就從一套房做起,不斷買進出租出售,短短9年時間,手下竟然有近200套住宅房,身家早已過億元。至于曾備受指責的“溫州炒房團”,只不過是抓住了政策的機遇和空間而已。想一下,過去10年,如果沒有買過房的人,是不是基本被時代甩在后面了呢?話又說回來,到2011年還千方百計想著要買房投資的人,眼光是不是不夠長遠了呢?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賺錢時代其實就是過去10年。在這段時間里,想置業的人急劇膨脹,而市場供應有限,地價不斷攀升,房價上漲的趨勢是明朗的。買房子投資,雖然有些細節需要推敲,但需求擺在那里,下一個接手者隨時會出現,房價是不是高估反而不重要了。
2004年6月,深圳的中小板市場鳴鑼開市,第一批上市的股票都開出了天價,很多中小投資者還迫不及待地涌進去,結果被套慘重。面對高昂的股價,小散戶考慮的是跌下去還有機會,因此積極準備抄底——盡管真正的底部要在兩年后才會出現。那些眼光敏銳的大戶則不然,他們直接放棄了二級市場,轉而去尋找那些能上市的中小企業,去買進原始股,等待日后上市的機會。五年后,那些二級市場的投機者還處于深套時期,而嗅覺敏銳的機構和大戶卻在收割了。比如海普瑞,改制于2007年,3年后上市的時候,市值已經超過700億元。上市前的參與者有多少利潤呢?比如高盛,2007年9月投資不到4000萬元人民幣,獲得1125萬股股份,2009年再增資,股份變為4500萬股,總投資只有7300萬元。兩次分紅后,它收回了紅利1.3億元,成本早已成為負數。但它的持股市值在2010年底曾達到70億元以上(原始投資利潤逾百倍)!即使目前股價跌到歷史最低點,市值仍接近10億元。
類似的例子,在資本市場早已不勝枚舉。在上市仍是稀缺資源的時候,尋找到上市的機會,就能造就無數的億萬富翁。過去10年,中國有多少富豪因此誕生!
并不是所有參與新股上市的機會都屬于機構,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也有機會。大約從1998年起,有一位大戶就堅持一種投資策略:買進10只要退市的股票,等待其資產重組的機會。他的基本邏輯是:在中國現有制度框架下,凡是退市股票,只要稍微有點國資或地方政府資本的背景,就總會重組再復牌。股票重組后復牌,其實就是一次新股發行再上市的過程,雖然不知道重組成功的概率和重組后新進來的資產如何,但只要有一半股票價格能翻番,這個投資就是不虧的。而實際上,很多重組后的股票漲幅在幾倍以上。比如去年復牌的新華聯(以前叫*ST圣方),雖然間隔了5年時間,但復牌后的漲幅近15倍!
推薦閱讀
2001年,高盛公司提出金磚四國的概念。這11年來,金磚國家強勁的經濟增長使得這一概念風靡全球,同時其陣營也在不斷擴充。 近幾年來,在美國難以擺脫次貸危機的陰影、歐洲仍深陷歐債危機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人對金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那些賺錢的機會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331/4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