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一百年前的1912年4月,災難性的事件導致了泰坦尼克號撞擊冰山而沉沒,在這場悲劇的背后,研究人員根據數學與物理原理尋找泰坦尼克號留下的種種線索。英國皇家奧林匹克級郵輪泰坦尼克號的航線計劃從英國南部港口南安普敦開往美國紐約市,時間為4月14日,在處女航沉沒后的三小時內,迅速沉到了13000英尺深的大西洋海底,2224名乘客與船員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喪生。
當時號稱“永不沉沒之船”的泰坦尼克號
泰坦尼克號的巨大螺旋槳
號稱“永不沉沒”的豪華郵輪如果在海面上漂浮的時間更長一些,那么在其附近的救援船只就會趕到,船上的乘客與船員就能獲救,可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這正是泰坦尼克號沉沒的真正謎團:為什么4.6萬噸的郵輪如此之快便沉入海底。科普作家理查德·科菲爾德(Richard Corfield)在最新一期的《物理世界》中揭秘了泰坦尼克號沉沒事件中的物理疑點,深入了解了該船的結構性缺陷以及4月14日當天發生的情況,認為泰坦尼克號沉沒與大西洋底是一件極具巧合的事件。
根據對1912年泰坦尼克號沉沒事件之后,進行的兩項調查發現,美國和英國的調查人員認為許多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了這場災難,首先泰坦尼克號當時的航速太快,船長德華·約翰·史密斯(Edward J. Smith)很少留意洋面上漂浮冰山的警告,其次船上沒有配備足夠的救生艇。這兩個因素同時也帶來了其他疑點,比如在瞭望臺上沒有配備望遠鏡等觀察設備,高級無線電操作員沒有報告來自英國商船SS美莎巴號(Mesaba)發出的冰山無線電警告。
美莎巴號當時在無線電中給出了洋面冰山的精確位置:北緯42°至41°25′,西經49°至50°30′之間存在巨大面積的冰山。在晚上9:40左右,泰坦尼克號距離它的“死亡之處”只有50英里。此時一則“發現大量冰山,天氣良好”的消息被當成非緊急情況處理。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最現代化的船舶,使用了最新的技術創新,然而在建造過程中被用于施工的特殊材料在數量上卻不夠,缺乏鑄鐵鉚釘導致了船體的鋼板容易被更大的外力拆裂。
科普作家理查德·科菲爾德引用了兩位著名的冶金專家在上個世紀中期對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市(Belfast)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所提供歷史數據記錄的考察分析,該船廠負責建造了泰坦尼克號。這兩位冶金專家為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科學家蒂姆·福克(Tim Foecke),另一位則為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家詹妮弗·胡珀·麥卡蒂(Jennifer Hooper McCarty)。他們發現泰坦尼克號船首與船尾數段使用的鉚釘未達到最佳標準,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用手就能將其敲進去。
次等級的鉚釘在價格上更便宜,但其中含有濃度較高的雜質。通過實驗室的測試表明,這種鉚釘的頭在壓力作用下顯得特別脆弱,可以失去其固定效果,在泰坦尼克號與冰山相撞發生后,這些鉚釘自然在瞬間便崩潰,使得船體失去密封效果。在此后,研究人員便開始調查一項“數學問題”,即泰坦尼克號的設計指標上寫到:在全船16個水密隔艙中,任何4個水密艙進水都不會導致沉沒,但是當時有六個水密隔艙被淹沒。然而,這些設計與建造上的缺陷還能保證泰坦尼克號正常的航行,但數千英里之外的氣候異常突變可能也加入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故事。
加勒比地區的天氣顯得比平常更熱,導致了海面兩團暗流極為復雜的交匯作用,墨西哥灣暖流與來自北大西洋沿著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區流動的拉布拉多洋流相互交匯,使得在三個月前出現了罕見的大潮現象,眾多冰山也在此時開始飄動并聚集起來,如同一個個巨大的陷阱,因為冰山只在海面露出一小部分,海面以下卻是另一番巨大的景象。
最后,在這些看似沒有關聯的因素連鎖作用下,泰坦尼克的處女航早已潛伏危機。理查德·科菲爾德認為不論是多么優秀的設計都不能消除每一個潛在的因素,它們可能導致設計與操作上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于一艘超大型郵輪而言。但是,最終各種看似并不關聯的單一元素累計到足夠多時,或者巧合發生時,各事件的關聯就會變得足夠復雜,這樣足以造成不可避免的悲劇。
推薦閱讀
騰訊科技訊 (明軒)北京時間4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科技博客作者尼古拉斯卡爾森(Nicholas Carlson)周三撰文稱, 雅虎 周三宣布將裁員2000人,以削減成本并調整公司業務重點,最大的贏家當屬于雅虎美國主管羅>>>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尋找泰坦尼克號沉沒真相:巧合因素連鎖作用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05/4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