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近年來低迷的表現繼續受到各方關注,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4月3日舉行的“金融危機與全球資本市場的新挑戰”分論壇當中,來自監管部門以及證券行業的各方領軍人物都對上述問題發表了各自的見解。對消息反應過度、資金入市渠道不暢、缺乏持續補給機制、機構投資者數量有限等被指為造成股市低迷的主要原因。
市場“敏感” 資金入市不暢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莊心一表示,中國上市公司在成長當中,1993年上市公司每股稅后利潤大約是0.13元,1996年的數據為0.19元,而截至3月底已披露2011年年報的400多家公司每股稅后利潤大約0.51元。
中國的股價、股指和經濟總體發展是一致的,而與成熟市場相比顯得“反應過度”。“一有不安就跌得很大;一有欣喜就漲得很快,一漲恨不得把后十年的都漲完了。”莊心一認為,上證指數從100點上升至現在的2200點左右,如果光從近幾年來看,無法解釋這20年的發展。
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表示,中國股市是一個典型的散戶市場,沒有太多的機構,“機構就是現在一點所謂的基金管理公司,管著大概不到2萬億元的資金。但是市值已經差不多30萬億元了”。這里面有很多都是非流通的股票,名義上有這個市值,但是實際上沒有真正進行流通。
王東明認為,國內金融市場總共約80萬億的資金量,這些資金盡管可能通過各種渠道進入股市,但并不是主流。比如,大量退休的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參與就很有限,如果按20年、10年穩健投資,其中應該有財富效應。
監管機構對資金監管過于嚴格,王東明稱,如何把真正的存款挖掘成為投資,比如說一些企業留著一些現金,但是不能在市場上投資。這些都割裂了經濟與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也造成市場起伏較大。
期待更清晰的政策
王東明認為,現在機構投資者數量太少,沒有持續資金的補給機制,造成目前市場很弱,這需要比較長期的包括保險等各方面資金作為機構投資者進入市場。
德太集團(TPG)合伙人 Tim Dattels認為,現在中國的QFII機制還是有很大限制,如果海外基金配額有限,就很難在中國做投資,而如果有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市場,市場發展會更好更快。另一方面,過去中國的國有企業和資本市場改革中,讓很多好企業到香港和紐約上市,內地資本市場參與者失去了投資這些高質量公司的機會。他建議,高質量公司資產更多應當用于發展內地資本市場,這也是大多數國家改革中的做法。
博源基金會理事長秦曉表示,資本市場有幾個大的產業,一個是金融、銀行業為代表的,還有就是地產、電力、能源等等。市場需要一個可以預期、可以計算的方式定價,目前這幾個產業估值都是被低估的。比如說利率市場化,十年前就已經提到,但是目前仍然沒有明確的時間表和改革方向。“做的是一個對稱的還是非對稱的,是漸進的還是非漸進的,我們不知道,那就只好低估。”
地方融資平臺的數萬億元,到底里面有多少不良資產,如果按照經濟增速是8.5%,可以計算出大約有多少不良資產;而增速下滑到7.5%,也會有相應數字,但具體數字不公布,市場只能給予銀行股低估估值。“還有地產政策,大家都不知道限購政策是不是一個長期政策。”樓市要回歸到正常價格的說法不明確,信息公布更需要回歸到正常制度。另外,煤電等各方面能源政策也沒有清晰指引,“所以這幾個大行業被低估。”
推薦閱讀
一邊是加大網下配售比例和機構定價話語權、引入成熟市場配售機制的呼聲,另一邊是對券商和機構投資者能否履行信托責任的質疑。在這樣的環境下,近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指導意見中,證監會采取了折>>>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博鰲:給股市低迷找“癥結”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05/48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