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發布了《2011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
報告指出,2011年全年,我國國際收支總順差4228億美元,較2010年下降19%。而這一數字,也低于2007~2010年年均順差4686億美元的規模。
不可否認,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主權債務危機所引發的外需惡化、資本跨境外流、人民幣雙向波動增強,正在改變著我國國際收支狀況。
經常項目收支狀況改善
報告顯示,去年經常項目順差2017億美元,同比下降15%,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2211億美元,下降23%。
其中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已下降至2.8%,較2010年再降1.2個百分點,該比例的降低,部分反映出經常項目收支狀況正在改善。
“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逐步降至國際公認的合理區間,既體現了國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涉外經濟政策調整的成效,也反映了國外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還顯示人民幣匯率正逐漸趨于合理均衡水平。”外匯局稱。
一直以來經常項目是我國國際收支順差、外匯儲備增長的主要來源,從2008年以來,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外部形勢影響,經常項目順差占GDP之比呈現出逐年下降。
目前國際公認警戒線是,經常項目順差不應超過GDP的6%。
跨境資金日趨活躍
“2011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占國際收支總順差的52%,連續第二年超過經常項目順差成為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來源”,報告指出。
數據還顯示,2011年資本和金融項目交易規模2.58萬億美元,經常項目交易規模4.37萬億美元,據測算,兩者分別占到我國國際收支總規模的37%和63%,比例相差26個百分點,而這一數字已較2001年縮小了32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我國國際收支順差正更多地由資本和金融項目所決定。
外匯局也認為,去年第四季度受美歐主權債務危機影響,國際資本避險情緒加重,跨境資金凈流入套利傾向減弱,資本和金融項目轉為凈流出290億美元,從而引起外匯儲備由前三季度同比多增888億美元轉為全年少增847億美元。
據統計,2011年國際儲備資產增加3878億美元,低于2007~2010年年均增加4477億美元的規模。
人民幣匯率波動增強
報告指出,2011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收于6.3009,較2010年末升值5.1%。
從去年9月下旬以來,銀行間市場多個交易日出現人民幣對美元跌停,一度被市場解讀為人民幣雙向波動走勢逐漸成形;而伴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減弱,境外和境內市場人民幣走勢相繼在9月下旬和12月上旬由升轉貶。
對此,外匯局指出,交易價跌停不等于人民幣匯率貶值,去年四季度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升值了0.9%。同時,在跌停價位上央行拋售外匯儲備,向市場提供外匯流動性,這不同于股票跌停時有價無市的情況。
數據還顯示,2011年,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日均波動為96個基點,較2010年的70個基點有所擴大。這顯示出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增強。
“2012年,發達國家的結構性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國際經濟金融將持續動蕩,我國可能面臨跨境資本流動反復波動的風險。”外匯局稱,“隨著外匯供求關系趨于平衡,人民幣匯率預期分化,全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可能形成有升有貶、雙向波動的局面”。
推薦閱讀
關于歐元區的去向一直是市場關注和議論的焦點所在。日前,星展銀行財資市場部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投資顧問總監王良享在2012星展銀行豐盛之旅財富論壇上稱:我被問了很多次這個問題,但我的回答都是歐元區不會崩潰、>>>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05/4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