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把目光再次投向證監會主導的全國統一場外市場的時候,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下稱“上海股交中心”)已經在籌備掛牌企業的第一次增發,以此展示這家地方性柜臺市場的生命力。
“2007年我還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我認為應該有一個交易所一統天下,能滲透到全國各個角落,能夠滿足企業的融資和交易需求。如果能做到這兩點,那么無論上海、重慶還是天津的場外市場,都是重復建設。”上海股交中心副董事長、總經理張云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但是,現在張云峰的看法已經發生轉變:無論是“出身名門”還是“旁門左道”,都應該從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出發加以判斷。“關鍵是看能否服務好企業,一是能提供流動性,二是能夠實現融資。這兩條就是評價市場好壞的原則。”張云峰說。
規劃建設與自由發展
中國證監會希望搭建一個全國統一的場外市場,但地方自主的場外市場已經是一種客觀存在。
一年多之前,張云峰仍在擔任申銀萬國證券代辦股份轉讓總部總經理,但是已經開始把精力放在上海股交中心的建設上。張云峰幾乎是一個人從無到有地完成了股交中心吸納會員和首批19家掛牌企業的工作。目前雖然由于投資者惜售造成成交不活躍,但是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已經開始形成。
對于全國統一市場與地方柜臺的關系,張云峰打了一個城市發展的比方:巴西城市巴西利亞是一個按照政府規劃建設起來的城市,但是其活力和繁榮度卻遠遠遜于自由發展的里約熱內盧。“這一點套用到證券市場也是很貼切的,規劃的市場看上去很齊整,但是卻可能不適應市場的需要。”他說。
張云峰還分析了美國的經驗:國內不少人存在誤解,認為納斯達克的主板市場、中小市值市場、OTCBB、粉單市場代表了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卻不了解這種市場分層形成的原因;實際上美國市場結構的現狀和形成都十分復雜,而推動其演進的動力正是市場的需求本身。
一些在股交中心掛牌的上市公司,甚至并不急于去主板掛牌。“道理很簡單,主板上市的程序復雜,再融資很困難,但是場外市場卻無比靈活,可以‘小步快跑、隨時融資’,更適應發展初期的小企業的需要。”張云峰說。
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正式運行一個多月以來,張云峰幾乎每天都要接待三撥客人,晚上才有時間處理工作。來訪的除了銀行、證券公司和投資機構,還有來取經的地方政府官員。“各地都有建立場外市場的需求,誰來我們這里學習,我一點不保留,需要什么就給什么。”張云峰說。
為什么對潛在的競爭對手抱以開放的姿態?張云峰昨天對本報記者表示,場外市場必須搞,否則無法解決大量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但是目前,已經有不少地方性場外市場面臨生存困境,沒有資金來源,無法維持人員和平臺成本。因此市場資源會經過優勝劣汰和兼并重組,最后集中到幾家有公信力的支柱型場外市場中。
期待放開管制
張云峰對本報記者表示,上海股交中心理解監管層的謹慎和顧慮,但同時也期待能夠得到平等對待。在項目資源上,上海股交中心盡量避免與目前的“新三板”撞車,未來也將固守“小眾市場”的定位。
至于什么是“小眾市場”,張云峰將其解釋為“不能公開發行、股東人數不能超過200人、面向合格投資者”三條原則。只要守住這三條原則,就能有效控制地方場外市場的風險,同時也與全國性的場外市場形成明顯的區隔。
但是在連續競價、做市商方面,張云峰建議監管層應考慮放開。首先,連續競價是否連續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其次,當市場已經具備有效的信息傳播手段時,連續競價是提高市場效率的有效手段;另外,實行連續競價的證券交易所,也可以采用協議轉讓,這說明手段并非實質。
在做市商方面,張云峰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制度:場外市場規模小、定價難,做市商有利于活躍交易、平抑風險;當市場足夠活躍的時候,做市商制度就可以逐步退出,或者過渡到類似混合做市商的制度。
昨日,證監會公布了場外市場發展的總體思路,其中“從市場需求出發”,“把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起來,逐漸實現分層構建”等原則,或許會讓張云峰倍感欣慰。
推薦閱讀
[ 就券商能否參與、如何參與、角色定位等焦點問題,上海股交中心已向證監會相關部門詳細匯報溝通 ] 成立不到兩個月,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下稱上海股交中心)擬啟動首家掛牌企業定向增發。 上海股交中心運行現狀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上海場外市場樣本:有需求就應放開管制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06/48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