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多年之后,真正誕生了的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發現,他們面臨的,除了一個在近些年逐步縮小的基金行業外,還有更加多變和靈活的競爭對手,以及已經十分微妙的基金投資者的心態。
與海外相比,國內的基金第三方銷售看似空間很大。2010年的數據對比恰能體現這點,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的統計,當年美國的共同基金銷售中,專業咨詢機構占據了25%,基金超市占據10.41%,而這兩者都是國內所謂的“第三方銷售”。
但兩者的競爭對手和市場環境卻截然不同。美國的基金銷售一直較為分散,除第三方外,2010年證券公司占了27.08%、商業銀行14.58%、基金公司直銷16.67%、保險經紀6.25%。但在國內,他們有一個幾乎“一統天下”的競爭對手:商業銀行。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2010年開放式基金銷售中,銀行占60%、券商占9%、直銷占31%。
這種銷售格局的背后,是中國的基金投資者的分布及消費習慣的差異。巨額的儲蓄使得大部分潛在客戶都掌握在銀行手中,而理財習慣的缺失也使得這些客戶缺乏知識積累,且沒有為服務付費的習慣。
可喜的是,隨著國內理財市場的不斷發展,一部分成熟起來的投資者開始有了尋求顧問服務的需求。但同時,注意到這一點的不僅僅是第三方銷售機構。
投資者購買基金虧損,影響到的不只是他們對基金行業的信心,還有推薦這些產品的銀行的信譽。意識到這點的一些大型商業銀行已經開始打破原有的基金銷售模式,開始向投資者推薦合適的產品而非他們最能賺錢的產品。最為典型的是招商銀行,早在一兩年前,招商銀行的客戶經理就不僅僅只推薦新基金,而是開始針對投資者的需求推薦一些長期業績穩定的老基金。一位基金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近期,建設銀行也打算加入這一行列。銀行的這一舉動影響的不只是第三方銷售機構潛在客戶的數量,更重要的是,作為銀行客戶服務的一種,銀行在進行這些推薦時是免費的。
除了銀行以外,第三方支付的出現促使了基金網上直銷的發展,此外,如華夏基金等一些大型的基金公司開始在城市的數個地區建設自己的線下銷售網點。華夏基金和嘉實基金自己還籌備了第三方基金銷售公司,盡管他們均還沒有正式營業,但這一行為已引起了不少基金公司的注意,其中多家都有效仿之意。
盡管一些第三方銷售機構表示,他們認為這些情況都是有利于行業發展的,參與的機構越多,越能培養投資者尋求投資資訊的習慣,蛋糕也就越大。但令人疑慮的是,如果投資者在銀行就能找到滿意的服務,有多少人會選擇尋找另外的顧問呢?在相似的服務面前,第三方銷售機構所能憑借的或是對基金產品更為清晰和深刻的理解,服務的專業性成為競爭的重點,而在這點上,產品的創造者基金公司又有著一定的優勢。
推薦閱讀
個人投資者通常在股市上漲時入市,希望趕上這一波行情,但往往買入時點過晚,不得不以高價買入股票,最后造成高買低賣。發生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在市場反彈時,投資者都想等到大趨勢得到其他人的認同后才買入。這種>>>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叢林突圍:多方擠壓第三方銷售空間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09/49077.html